安遠縣鳳山鄉鳳山村是在新農村建設中涌現的全國小蘑菇生產優秀示范村之一。今年,全村有80%以上的農戶從事小蘑菇生產,菇農戶均收入可實現近3萬元。同時,小蘑菇生產也將棉籽殼、花生殼、稻草等大量廢棄物變廢為寶,實現了節能減排的目標,改善了村莊環境。近日,記者來到該村采訪,聽到不少村里的創業新事。
“創業故事會”點燃激情
[新聞回放]:“創業,不但要膽大,還要心細,要善于根據市場行情來調劑生產。前幾個月我的蘑菇銷售額達6萬元,就是抓住了深圳市民春季愛吃杏鮑菇的行情,適時擴大了生產規模!”……日前,記者剛走到鳳山村村民鐘華昌家,就聽到里面傳出熱烈的談論聲,原來,村民正在這里舉行每旬一次的“創業故事會”,本月評出的種菇能手鐘東古在繪聲繪色地介紹“種菇經”。
如何提高村民的創業積極性?鳳山鄉用“創業故事會”的形式激發農民的熱情。村里定期召開“創業故事會”,請種菇能手向村民講述創業經過。村里還每季度評選10名創業明星,讓他們在村民大會上披紅戴彩,登臺亮相介紹致富經驗。“創業故事會”還請來縣里的種菇能手以及福建、廣東等地的菇農和經銷商到村里講解創業故事,并組織菇農代表到福建三明、上杭等地考察,與當地菇農和經銷商交朋友,聽聽他們的創業經,增強種菇創業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采訪感言]:鳳山“創業故事會”的做法,讓人耳目一新,且實際效果明顯。該村種菇規模的擴大和經濟效益的增長就是最好的證明。
“創業愛心對”鋪筑坦途
[新聞回放]:“現在天氣熱,蘑菇大棚容易產生菇蚊,要保持菇棚的通風清潔……”鳳山村村民鐘曉泉原先一直在廣東務工,今年春節,他決定留在家鄉種蘑菇,鳳山村東山食用菌合作社理事鐘偉勝主動與他結成了幫扶對子。日前,記者來到鐘曉泉家的菇棚采訪時,就碰到了鐘偉勝在向他介紹蘑菇夏季管理技巧。
鳳山鄉黨委書記堯章龍告訴記者,為讓村民在生產小蘑菇的創業路上越走越順暢,鄉里推出“創業愛心對”做法,在鄉產業組干部與菇農、生產大戶與小戶、科技示范戶與一般菇農之間結成“1+1”或“1+多”愛心幫扶對子,在技術、信息等方面進行幫助,互通有無。
傳統的小蘑菇以木頭為生產基質,菇農鐘養金主動進行草料菇生產摸索,將村里隨處可見的棉籽殼、花生殼、稻草進行粉碎,添加適當輔料,用作小蘑菇的生產基質。蘑菇生長對溫度要求較高,鐘養金又試著在菇棚裝空調,人工控制菇棚溫度,并研發出獲國家專利局認證的“床架式生產技術”和“二次覆土”技術。鐘養金將這些技術毫無保留地向結對村民傳授,使村里的小蘑菇生產突破了季節之分。鳳山村白露嶺組位于三百山腳下,風光優美,與該組菇農結對的鄉產業組干部引導村民發展菇棚觀光游。菇農陳曉峰說:“從年初到現在,僅接待游客的收入就有2萬多元!” 目前,該村結成各類創業對子200余個,今年以來菇農戶均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16.2%。
[采訪感言]:鳳山“創業愛心對”注重“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針對蘑菇生產中的實際情況進行分門別類的指導,既實在又有實效,增強了菇農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促進了蘑菇產業的發展壯大。
“創業闖市網”開辟金道
[新聞回放]:結束在鳳山村的采訪,將近晚上9時,菇農們依然忙碌,他們對剛采摘下的鮮菇進行挑選分級,裝進停放在村道邊的冷藏車。鳳山鄉鄉長杜良糧介紹說:“根據深圳、廣州、香港等地的消費需要,我們引導村民在晚上裝車運輸,確保第二天一早深圳、廣州消費者能購買到最新鮮的蘑菇!”
鳳山村按照“企業+農戶”的形式,成立東山食用菌合作社,下設生產培訓部、質量檢測部、市場營銷部等機構,編織一張以合作社為中心、菇農為網點的縱橫交織的市場開拓網絡。在產品質量上,他們要求蘑菇銷售前必須通過縣農業檢測中心檢測,精心設計包裝袋,統一打“東山”牌。在推介手段上,村里在廣州和深圳等市場租下3個旺鋪,選派市場意識強、善推銷的村民常駐推銷。他們還將小蘑菇搬上互聯網,介紹鳳山小蘑菇生產流程和蘑菇的品質、吃法。如今,鳳山蘑菇已成為粵港市場的搶手貨,每天銷量在2000公斤以上。
[采訪感言]:酒香也怕巷子深。鳳山小蘑菇俏銷粵港等地的事實告訴我們:只有做到產與銷的有機結合,讓產品擁有良好的市場效益,才能讓創新創業真正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劉雨華 賴世煥 特約記者葉東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