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剛過,來自全國各地的20多位經銷商就早早來到東至縣官港茶菇市場訂貨。4月8日晚,官港鎮厚明菌業的老板江厚明在官港茶菇市場忙活開來,當晚他向無錫、蘇州、上海發出三車毛木耳,總量達1.1萬公斤,這也是東至縣今年以來首批發往外地的食用菌。
“現在在網上找我很簡單,去年我把‘毛木耳’的域名買下來了,只要點擊網絡實名‘毛木耳’,跳出來的就是我的厚明菌業頁面”,江厚明興奮地告訴記者。
江厚明是東至縣一名普通的食用菌經紀人,從1987年在家鄉洋湖鎮從事食用菌生產算起,如今他已在這個行業摸打滾爬了20年,同時也見證了東至縣食用菌產業的由興到衰再由衰到興的全過程。
東至縣袋料栽培食用菌始于上世紀80年代末期,曾一度因政策、市場等原因,總量徘徊在1000萬袋左右。2003年以來,該縣明確提出將食用菌產業作為農村主導產業來抓,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保障和激勵措施,每年安排專項財政扶持資金,對種植大戶進行獎勵扶持。各鄉鎮、縣直有關部門因勢利導,及時出臺優惠政策。通過典型引路、示范帶動,全縣食用菌生產呈逐年加快態勢。到2006年底,全縣生產規模達6500萬袋,產值1.4億元;生產區涉及全縣12個鄉鎮、125個村、5000多農戶、1.8萬余人,產量和產值連續3年穩居全省首位。據統計,東至縣從事食用菌生產畝均收益在1萬元左右,農民年均純收入在5000元左右。
查橋鄉興農菌業公司在2005年成功栽培20萬袋雞腿菇后,去年又投資興建全縣第一座食用菌栽培鋼結構標準化廠房,種植木耳及金針菇、姬菇共80萬袋,年收益近100萬元。公司負責人曹立爭告訴記者,珍稀食用菌在市場上非常暢銷,目前該公司產品銷往上海、江蘇、廣東等9省市。
東至縣發展食用菌之初,毛木耳為主打品種,約占總量的90%以上。為適應市場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該縣把品種改良和新品種開發、先進實用型技術推廣普及作為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縣科技部門一方面組織技術人員積極攻關,通過馴化、中試培育出適應本縣地域環境的袋料栽培新品種,并成功申報兩項國家級星火項目在全縣大面積推廣;另一方面,積極引導種植大戶和菌業公司與省內外科研單位開展交流合作,成功引進開發金針菇、茶薪菇、姬菇、雞腿菇等10余個珍稀草腐食用菌新品種和覆土栽培、露天栽培、循環利用栽培等新的生產模式和技術,其中部分品種已在官港食用菌科技園和部分大戶試種成功。
在東至孝方菌業公司采訪,記者在公司產品展示廳看到,食用菌的包裝盒上印著“皖鄉情”商標。公司負責人陳孝方告訴記者,以前沒有商標時,客商對東至縣食用菌的質量不太信任,自從公司注冊了“皖鄉情”商標,我們已成功地將東至食用菌打入“好又多”、“麥德龍”、“華聯”等知名超市。
東至食用菌之所以能走進知名超市,源于東至縣在食用菌行業推進標準化生產,注重品牌開發,使得該縣食用菌產業競爭力得到提升。2003年開始,東至縣就在食用菌生產中大力實施“無公害產品行動計劃”。從源頭抓起,對全縣菌種引進及生產進行備案,縣農委、科技局在全縣建立菌種質量檢測體系,不定期抽查跟蹤、分析檢測。對生產過程進行全程檢測。縣食用菌產業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和食用菌協會與各種植大戶及有關企業簽訂無公害生產目標責任狀。2005年,東至縣又開全省先河,制定了毛木耳生產技術、病蟲害防治兩個地方標準,在全縣推廣應用。2006年,該縣又在官港茶菇市場添置質量技術檢測設備,大宗貨物調出必須實行檢測。為擴大影響,縣科技部門與官港鎮注冊了“皖鄉情”食用菌系列產品,獲農業部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全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近年來全縣已注冊食用菌商標6個,菌類產品條形碼60個,部分產品進入上海、北京、西安、銀川等20多個大中城市的大型超市直接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