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著父母巨大壓力,還未大學畢業就決定重返“農門”的王中華,2006年來到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與稻草、牛糞打交道,種雙孢菇,成了一個地道的農民。
因為試水“落戶農村創業”,不到22歲的王中華幾乎一夜成名。他入選團中央、全國學聯、中組部等聯合組織的“青春的選擇”全國優秀大學生農村創業巡回報告團,走了許多大中城市,向大學生講述自己的故事。每每被問到最為敏感的問題:“你覺得自己能在農村呆多久”時,他總是坦然回答:“無論城市或農村,事業在哪里理想就在哪里。當代大學生就要敢于隨時尋找適合自己的舞臺?!?/FONT>
從大學生到小崗村農民
2006年7月,烈日炎炎,正是學校放假的時候。安徽科技學院大三學生王中華和同學苗娟、周盤龍背著行囊來到了小崗村,開始了農村創業生活。他們利用自己在學校學的知識和農民一起建起了35個雙孢菇大棚。
創業的艱辛,一開始就讓三個來自象牙塔的學生感到了極大的落差。除了巨大的體力支出,整天和牛糞打交道讓他們經受煎熬。在培育蘑菇生長土壤的過程中,要鋪一層稻草再鋪一層牛糞,不得不用肩扛、用手抓牛糞,再加大量的水,讓干稻草和干牛糞吃透滴水,一層一層一直鋪到2米左右高,整個人被牛糞包圍。王中華說,一開始確實受不了,那氣味特別難聞,我們中的一個女同學沒辦法就用手捏著鼻子去靠近牛糞。晚上到宿舍,聞著身上揮之不去的牛糞味,常常吃不下、睡不著。
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大學生才習慣。如今,王中華有時弄完牛糞回校上課,同學們說:“你身上怎么有這么大牛糞味???”王中華自己卻不覺得。
蘑菇的日常管理是枯燥和辛苦的。炎炎夏日,常有雷雨大風,為了搶工抓進度,王中華和同學每天與雇工一起,早上5點多鐘起床,6時之前趕到蘑菇基地,顧不上吃早飯,到8時多肚子餓得轱轆轱轆叫,實在受不了就喝點白開水充饑。中午要到12時才能吃飯,晚上則忙到近8點鐘到家。
王中華說:“一天的忙碌讓我覺得全身骨頭散了架似的,就想睡覺??晌覀冏〉哪莻€房間跟蒸籠似的。我經常搬個椅子到院子乘涼?!?/FONT>
累歸累,和農民打交道還是很開心。有一次,天很熱,王中華給農民雇工每人買了根冰棒。接過他手上的冰棒,農民們雖然只說了聲謝謝,可干活更有勁更賣力了。王中華不禁感嘆:農民們不會用嘴巴說什么,可他們的心離你很近。直到現在,他還和去年合作過的農民保持著聯系,他們已經成了好朋友。
由村民到合作社理事長
大學生的創業得到當地政府和學校的高度重視。學校領導多次來看望他們,還指派專門的指導老師。當地政府在政策和資金方面提供很多優惠,并鼓勵村民向他們學習,發展蘑菇種植業。半年時間過去了,王中華和同學的成果――雙孢蘑菇終于長成。看到那一片片白花花的蘑菇,回想起創業初期的日日夜夜,三個同學留下了幸福的淚花。
為了更好推動蘑菇種植業發展,35個大棚的11戶村民協商決定成立“鳳陽縣小崗村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并采用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選舉產生理事長。王中華以九票的絕對優勢當選合作社理事長。從那以后,村民們親切地叫他王理事長。
由于蘑菇是階段性生長,剛開始時由于貨比較少,沒有廠商直接過來拉貨,王中華就組織農戶到街市上去賣。但這是一個難題,上街賣菜實在抬不起頭,生怕被人認出來。但不去就賣不掉,總不能讓蘑菇爛掉吧。王中華硬著頭皮去了,在市場上他找了個拐角,就地把蘑菇擺開,可老半天也不見有人來買,旁邊賣菜的阿姨看著他說:“第一次賣東西吧,你躲在拐邊上別人不注意看不見。你應該時不時吆喝一聲”。“啊!要吆喝啊?”
沒辦法,“買蘑菇啦!”好不容易,王中華喊出了第一聲叫賣聲。生意終于開張了。
隨著蘑菇產量越來越大,王中華直接聯系廠商,為蘑菇找到了一條長期穩定的銷售渠道。
事業在哪理想就在哪
說到大學生在農村創業,最敏感的問題無非是“你會不會一輩子留在農村?”或者“你是不是因為各方面條件弱,在城市找不到工作才來農村的?”作為創業農村的大學生“明星”,王中華也常常被問到類似的問題。
他告訴記者:“我不想喊口號,說什么一定要扎根農村。我經常與外地的大學生交流,但并不鼓動大家都到農村去。其實人的事業在哪里理想就在哪里,這和在城市與農村沒什么關系,你覺得哪里適合自己發展就可以把人生的舞臺擺在哪里?!?/FONT>
就讀于安徽科技學院的王中華,在校期間已是個優異的學生。他是中共黨員,在班上任團支部書記,獲得過‘優秀班級干部’,‘暑期先進個人’,拿過獎學金。有這樣的經歷,在城里找份像樣的工作應該比很多同齡人具備更多優勢。
有數據顯示,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近500萬,比2006年增長約20%。大學生就業壓力與日俱增。然而,面對這樣的形勢,絕大多數大學生畢業后仍然選擇城市,即便在那里沒有發展之地也“矢志不移”。
王中華母校安徽科技學院,基層單位已經成為安置就業的主力軍,學校2006年1881名畢業生到基層單位就業的占70%,主要是農村中小學、地方私營企業。
理性看待農村創業的王中華認為,發展農村事業畢竟不是某一個人、某一代人的事,它需要的是前赴后繼。大學生去了農村并不代表必須扎根一輩子,如果你覺得不合適,可以隨時去尋找其他的人生舞臺,在農村的這段經歷至少會成為一個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