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縣食用菌協會創建于2003年,會部設在全州縣紹水鎮,是一個民建、民營、自我管理、自負盈虧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現有會員5210名,有辦公培訓及產品加工場地2000平方米。2005年與紹水鎮政府合作,投資215.4萬元在紹水鎮白沙鋪興建了占地50畝的大型食用菌示范場,興建標準蘑菇大棚112座,種植面積6.4萬平方米,隨后又在紹水鎮興建了11個面積在一萬平方米以上的蘑菇種植示范村,示范面積17.2萬平方米,年產值688萬元,凈收入516萬元,這是一個成功的農業開發項目示范點,以此為突破口拉開了全州縣食用菌產業加速發展的序幕,形成了一戶帶十戶,十戶帶一村,一村帶一片的大好局面。2006年直接帶動全縣以紹水鎮為首的10個鄉鎮6700多戶種植食用菌面積151萬平方米,鮮菇總產量1.1萬噸,總產值6600萬元,實現年銷售純收入5090萬元,菇農戶均增收7597元,安置本縣農閑勞動力9500多個,帶動本市加工業、運輸業、服務業贏利500多萬元。2005年協會被自治區農業產業化聯席會評為“合作之星”, 2006年獲全州縣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一等獎,2006年區黨委組織部長陳際瓦到協會基地考察調研后,對本協會的業績給予了高度贊揚和充分肯定。那么,全州縣食用菌協會是如何發展壯大,助農增收的呢?
一是找準主打項目。幾年來,協會一幫人先后跑遍廣西、廣東、湖南、江浙、福建、北京、上海等全國大中城市,多次參加全國和國際食用菌交易會、訂貨會,做了大量的市場調查,并根據本縣氣候地理條件和資源優勢,在充分考察論證的基礎上,確定了發展以蘑菇這一“綠色、天然、營養、保健”產品為主導產業,并制訂了五年發展規劃,規劃到2010年實現全縣總面積2400萬平方米,年總產量24萬噸,實現食用菌年產值突破15億元,全縣農民人均年增收2000元的宏偉目標。
二是發展“訂單”農業。協會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幫助下,引進了桂林皇冠公司、南寧興輝食品廠,福建樟州3家罐頭廠為龍頭企業,同時引進國內市場上百家客戶坐陣收購,使廣大種植戶與市場銜接起來,使這一產業成為“訂單”農業。幾年來,產品銷路一直保持暢通無阻,供不應求的良好局面,不斷拓寬了國內市場份額,而且沖出國門,產品遠銷海外,價格比協會成立前提高2-3元/公斤, 2005―2007年,全州縣鮮菇價格一直穩定在廣西最高價位,每公斤高達10元,比南寧、玉林產區每公斤平均高出1元左右,從而保證了種植戶良好的經濟效益。2006年全縣種菌300平方米收入1.8萬元以上的農戶就有1400多戶。 “蘑菇天天采,采了不愁賣,老板搶著要,鈔票滾滾來”。成了當地的真實寫照。
三是搞好技術培訓。協會25名理事個個都是業務技術精英,協會會長更是從事食用菌研發工作已有30年,首先狠抓了一支技術較為成熟完備的技術員隊伍,先后組織具有三年以上種菇經驗和文化素質較高的200多名種植能手進行理論培訓,組織主要技術骨干三次赴福建浦田、樟州及廣西橫縣等地參觀學習,引進技術并結合本地經驗進行學習,每年通過這些“土專家”對新種植戶分片包崗進行技術傳幫帶。其次是召開各種技術培訓會、現場會、座談會、交流會。三年共組織召開160多次大小技術培訓會,接受培訓人員達1.8萬人次,印發技術資料2萬份。通過一系列的技術服務,使廣大菇農的種植風險降低到零,從而大大增加了農民的種菇積極性,過去的冬閑田,如今變成了播金種銀的熱土,昔日的農閑季節,今日變成了農民脫貧致富的黃金季節。
四是抓好后勤保障。2006年,該協會共設有16個物質供應點,以最低價出售石膏粉、農膜、化肥、竹木、菌種等物資給會員和種植戶。此外,協會還免費為困難群眾提供各種物資,幾年來,協會會長、副會長、常務理事為困難群眾墊支菌種、農膜餅肥款共計46萬元。如鳳凰石沙村遠近有名的貧困戶蔣榮兵,2006年種植蘑菇300平方米,因缺菌種資金無法種植,會長知情后為他墊支300多元買回了菌種,搶上種菇季節,這一年他種蘑菇獲利16000多元,象蔣榮兵這樣的貧困戶得到該協會扶持資金脫貧致富的共有900多戶。
今年,全州縣食用菌種植呈現出一個百村示范,帶動千村的格局,據統計,目前已報名種植蘑菇的農戶達2.1萬戶,落實種植面積達360萬平方米,總產值將突破1.5億元,一個桂北獨一無二的食用菌大產業正在全州縣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