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走進汪清縣天橋嶺鎮鹿圈子村。這個時節也是菌農培育木耳菌袋的季節。往年,對于這個以種植地栽木耳而出名的小村來說,河道邊、村路旁堆滿的廢棄木耳菌袋,成了村民們煩心的“景觀”;但今年,農戶們再也不用擔心這些“白色垃圾”了。
“鹿圈子村去年種植木耳的菌農有52戶。”村黨支部書記張登告訴記者,木耳是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大規模種植木耳產生了大量的廢棄木耳菌袋,最多的時候一年就產生700萬個。由于沒有集中存放的場地,廢棄菌袋得不到有效的處理,被村民們隨意丟棄在路邊、河道里、房前屋后。
“過去,走哪都是木耳菌袋,夏天的時候河道里的水飄著一層又一層的木耳菌末,踩在水里‘撲哧撲哧’,全是木耳菌末浸水的聲音。”村民王懷軍這樣描述以前那個木耳菌袋“橫飛”的鹿圈子村。大量的廢棄菌袋不僅造成了“視覺污染”,還給環境和水源帶來嚴重破壞,廢菌渣產生的雜菌也會影響黑木耳下一個栽培季節的生長。
如今,困擾村里長達15年的木耳菌袋污染難題,終于得到了徹底的解決。
2014年,天橋嶺鎮作為試點,在全縣率先開展黑木耳廢棄菌袋集中清理,鹿圈子村作為全鎮試點,全面開展了廢棄菌袋的綜合治理。2014年3月,鹿圈子村新建了兩個集中處理堆放點,回收的菌袋運送到縣里的生物質能發電廠,變廢為寶。“村民們把木耳菌袋運送到推放點,4月份和10月份就有縣里的回收車進村,統一將堆放點的菌袋運送到生物質能發電廠。”張登才說,天橋嶺鎮還制定出臺了《廢棄菌袋整治工作實施方案》,鎮政府同各行政村簽訂責任狀,各行政村再同菌農簽訂承諾書,責任到村、到戶。
2014年,天橋嶺鎮共設立54處廢棄菌袋集中堆放點,廢棄菌袋亂堆亂放的現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人居環境和食用菌生產環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新建東新村裕康菌業菌包廠,全鎮大型木耳菌包生產廠達到3個,新增常壓蒸汽鍋爐50余臺,初步實現了集約化生產,高能耗、高污染的滅菌鍋爐將逐步被取締。同時,以環境整治為重點,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大環境綠化、美化力度,投入資金18萬元,完成鎮區及各行政村各類樹木栽植1.2萬株,種植花卉種子37斤。農村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年翻建房屋15棟,維修房屋64棟,天山、椴樹背等村新增路燈50多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