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川縣在“服務三農”助農增收的工作中,充分認識培育優勢產業、發展優勢產業的重要性,大力發展二次發酵大棚蘑菇,經過短短三年的努力,在北片鄉鎮形成了區域布局,規模發展,統一供種, 統一技術, 統一銷售和加工的現代農業的雛形。在2004年建立14個示范大棚的基礎上,去冬今春,潭下、青獅潭、定江、靈川鎮4個鄉鎮蘑菇大棚發展到250多個,每平方米平均收入達45元,提起蘑菇生產,菇農無不笑開顏。
青獅潭鎮泥竹H自然村,是青獅潭庫區整體搬遷村,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5畝。2002年前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2004年建立二次發酵蘑菇示范大棚8個,示范獲得成功后,2005年發展到17個,2006年擴大到32個,僅此一項全村人均收入超過1000元。菇農石樹元,家有蘑菇大棚兩個,每個大棚產值1.3萬元,種菇純收入2萬元,僅此一項全家人均收入達6000元。預計2007年全村蘑菇大棚可以發展到60個。
潭下鎮蔡崗村菇農李仁成,2004年建蘑菇大棚2個,2005年擴大到5個,2006年擴大到10個,年種菇收入超過7萬元。在做好自身生產發展,帶動本村農民種菇致富的同時,還現身說法,動員并指導鄰村――內堡村改雞舍為蘑菇大棚,讓內堡村的菇農跟著他“火”了一把,初步統計內堡村的蘑菇大棚2007年可以發展到50個以上。
初步統計,2007年全縣蘑菇大棚預計將超過500個。菇農說:種菇得甜頭,要感謝縣政府和農業部門的引導和扶持。
2004年,縣人民政府以市場為導向,做出了引進二次發酵大棚蘑菇生產技術,大力發展蘑菇生產的決定。此后在爭取農業綜合開發科技推廣項目經費支持的基礎上,縣人民政府每年投入30-40萬元,以建棚和良種補貼的方式引導菇農發展生產。
縣農業部門以農民增收為目的,不斷優化服務指導,一是以“一村一品”新型農民培訓為契機,認真做好各個環節培訓和現場指導服務的工作;二是建立菌種生產基地,保障菇農的菌種質量;三是引進蘑菇加工企業并培育本地銷售經紀人。菇農生產的鮮菇都能在棚邊賣出好價錢。生產的鮮菇、鹽水菇遠銷東南亞、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種植蘑菇,已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在靈川縣形成了非常好的發展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