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話題:用現代農業理念發展大棚生產
主持人:宋慶祥(本報記者)
特邀嘉賓:趙慶忠(中共莘縣縣委書記)
背景
莘縣是我國著名的“香瓜之鄉”、“雙孢菇之鄉”,全縣大棚面積達到31萬畝,發展起瓜、果、菜、菌4大系列300多個品種,去年總收入35億元。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878元,比上年增長15.2%,農民現金收入的73%來自大棚。
事件
3月31日,十八里鋪鎮康夏莊村的雞腿菇收購點,筐筐雞腿菇白若雪,人來車往忙如梭。村民夏保印舉著剛到手的一沓票子,高興地直叫:“看看,這一茬雞腿菇收入一萬塊錢沒問題。”夏保印領記者鉆進他家的大棚。一人多高的蕓豆葉肥秧壯,蕓豆壟里矗立著一個個半米多高的黑色小拱棚,他妻子正忙著掀開黑棚膜,采摘著一簇簇小頭大肚的雞腿菇。夏保印介紹說,在秋延遲黃瓜采摘后的10月份播種蕓豆,在蕓豆壟里套上小拱棚種雞腿菇,然后再種草菇,收完草菇再接茬種秋延遲黃瓜。一年四種四收,一畝大棚掙三四萬元。
點評
宋慶祥(以下簡稱宋):山東大棚經濟有“東有壽光、西有莘縣”的說法。你們建起規模如此巨大的大棚,一定進行了不少探索,付出了不少努力。
趙慶忠(以下簡稱趙):在實踐中我們看到,大棚菜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單位面積產出高的好項目,是擺脫貧困、加快農民致富步伐的一條捷徑,就下決心把它搞好搞大。我們本著“先行試點、逐步推廣、政府扶持引導、農戶自愿自建”的原則,在全縣積極穩妥地推廣開來。群眾是最講實惠的,他們看到一畝大棚菜頂十幾畝大田的收入,群起效仿,不用政府扶持就自發地建起來,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達到了目前的規模。
宋:大棚經濟實際上是科技經濟、市場經濟,需要的資源要素、市場要素、環境要素比大田作物、露天栽培要復雜得多。你們是如何引進推廣大棚新技術、新品種的?是如何加工銷售的?
趙:科技進步是突破資源和市場對農業雙重制約的根本出路。在總體思路上,我們堅持以工業理念抓農業,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打造精品名牌,全面推進農業的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大棚生產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戰略目標上,堅持以生態農業和品牌農業建設為總抓手,加大投入,依靠科技,建立完善環境保護監測體系,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搶占國內國際市場的制高點;在重點工作上,抓好基地建設、擴大生產規模,搞好標準化生產,保護好、利用好、發揮好農業品牌的綜合效益,搞好龍頭企業加工銷售、拉長產業鏈條。目前,全縣已培養起40多個品牌,建起73家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
宋:在發展大棚經濟的實踐中,你們覺得有哪些經驗教訓值得吸取和注意?
趙:發展大棚經濟最主要的一條就是必須按照市場規律辦事,必須誠實守信。前些年一些企業搞蘑菇加工,和農民簽訂了收購合同。到了收購季節,市場上蘑菇價格高出收購價格近一倍,農民拿到市場上去賣,不交給企業。后來市場上蘑菇價格大幅度下滑,又傷了農民種蘑菇的積極性,規模急劇縮小。鑒于這種情況,我們引導企業和農民簽訂合同時,采取“隨行就市”的辦法,市場價格高了按市場價格收購,市場滯銷就按最低保護價格收購,既保障了企業的原料供應,又保護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使種植規模從100多萬平方米又回升到400多萬平方米。這些年來,莘縣的大棚穩定在30萬畝左右,與堅持這一條大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