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威坪鎮嶺腳村王建功家5萬袋利用桑樹修剪后的殘枝進行加工栽培的黑木耳開始大規模采收。這意味著我縣利用蠶業下腳料栽培食用菌項目的研究取得成功后,進入了示范推廣階段。
蠶業下腳料是指養蠶過程中蠶寶寶留下的糞便、殘葉、秋冬季桑園修剪時產生的桑樹殘枝。我縣早在1978年起即著手以桑枝培養黑木耳的研究,取得并積累了豐富的實用資料,但由于蠶桑業規模小,利用蠶業下腳料發展食用菌項目也就成了“無米之炊”。
新世紀以來,我縣蠶桑業處于大發展時期,目前全縣桑園面積達八萬畝之廣,成為浙江第四大蠶繭生產大縣。在此形勢下,縣科技局于2005年申報了杭州科技發展計劃項目示范“利用蠶業下腳栽培食用菌促進循環利用的研究和示范推廣”,項目將于今年底完成。
利用蠶業下腳栽培食用菌促進循環利用,可以進一步擴大蠶業的延伸。以桑樹為中心,桑葉喂蠶,桑樹修剪后的殘枝作為菌類培養的原料,蠶糞作為菌類的輔料,菌類栽培后產生的廢料作為桑樹的肥料,這樣就實現了循環利用。同時,養蠶與栽培食用菌在季節上和人力上也不沖突,先養蠶,后種菌。
目前,我縣已在威坪嶺腳村、殿下村、株嶺村,汾口鎮宋祁村,富文鄉雪坑村、沐村建成六個有一定規模的示范基地。示范數量達五十萬袋,基地還產生輻射作用,輻射栽培達五萬袋。品種除黑木耳外,還有香菇以及秀珍菇、雞腿菇珍稀菇種。
縣科技局微生物研究所技術人員介紹,目前各基地菌袋每袋裝料零點七公斤,滅菌培養五十天開始出耳,可采耳三次,收干耳60克,每袋產值3.6元,扣除成本8角,可獲利2元以上,效益可觀。
而以全縣范圍計,我縣目前共八萬畝桑園,每年可產生干桑枝3.2萬噸,同時還可在養蠶過程中得到殘葉、干蠶糞各萬噸以上。以上蠶業下腳經過加工,可制黑木耳菌袋三千四百萬袋,產干耳兩千噸以上,按當前市價,實現產值一點二億元,這將又是一個農業億元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