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彤黃漢軍本報記者郭燕 3月16日一大早,兩輛來自重慶的大貨車停靠在岳池縣九龍鎮白鶴橋村民張軍的稻田蘑菇大棚旁,等著蘑菇裝上車,種菇的、采菇的個個臉上掛著笑容。“去年,我種稻田蘑菇收入2.3萬元。春節期間,我已賣了8000多元,4月底前,我賣蘑菇至少可收入1.7萬元。”張軍指著剛采摘的鮮菇告訴記者。和張軍一樣,該縣白色農業的受益者達2萬多戶。
岳池縣從2004年破題實施白色農業,短短2年初見成效。
老師實踐啟發思路說起該縣白色農業,不得不提起岳池一中生物老師鄭云。1987年,鄭云利用所學,在學校組建了生物實驗興趣小組,課余帶領學生校園種植平菇勤工儉學。當時,他月工資68元,可生產的平菇一年為學校創收800多元。但到2004年,他的食用菌才走出校園。鄭云的實踐讓岳池縣決策者看到了一條路。
2004年10月,一個發展白色農業的近、遠期詳細規劃出臺。
建園引企以企帶農岳池縣成立了白色農業產業化發展領導小組。同時成立了全縣白色農業科技顧問團,并與西南科大、省農科院等單位合作,特聘請了10多位全國知名專家為常年顧問,建立了4個專家工作室,分別成立了微生態技術推廣、白色農業無公害檢測技術等5個服務中心。采取多元化投入機制,兩年多來,縣鄉財政、企業業主、農民共投入發展資金2543萬元。
如今岳池縣縣城周邊的花園、九龍等鎮集中建立了萬畝白色農業示范園,以園引企,以企帶農,點面結合,幾乎每個村莊都搭建了成片的菇棚,品種多達10余個。
鎖定目標初嘗甜頭九龍鎮自生村業主黃小軍算了一筆賬:一個普通大棚可以放三四萬個菌袋,按一個菌袋出200克菇,市價每公斤7-10元計算,除去成本,這20個大棚一年賺個一二十萬元不成問題。2006年,岳池縣稻田蘑菇快速發展到2萬畝,蘑菇種植已遍布全縣44個鄉鎮,農民增收8000多萬元;沼氣為農戶提供70%的生活用能,戶平減少燃料支出500余元,沼液浸種、喂豬、殺蟲等新技術,戶平減少農藥和化肥支出100元等;已建起了萬畝白色農業科技示范園,引進了湖南農大哥、北京普仁、澳大利亞特普等科技型龍頭企業,創建了“郭氏無抗雞”等特色品牌,獲得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證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