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們再加把勁啊,今天我們裝菌棒的活兒就要圓滿完成了!”12月27日18時許,上林縣西燕鎮大明山腳江盧村明山育菌場里,生態食用菌合作社領頭人韋翠蘭和10多名婦女社員,或在粉碎桑桿,或在包裝菌棒,忙得不亦樂乎。
19時,1000多個菌棒全部裝配完畢,韋翠蘭逐一將200元工錢塞到計件工手中。
4年前,韋翠蘭還只是一名下崗的代課教師,為謀生四處打零工。自參加上林縣舉辦的農村婦女桑蠶食用菌養殖培訓班后,她不僅摸索培育出榆黃蘑、猴頭菇等食用菌、藥用菌,還創辦了南寧首家有機食用菌生產企業。為了把合作社做大做強,她和社員們開創了“明山牌”系列食用菌的品牌,并獲得國家級食用菌有機產品認證書,目前合作社年產值已達600多萬元。
富起來的韋翠蘭沒有忘記山里的姐妹們。她在食用菌合作社吸收了10多名婦女社員,還把合作社接好菌種的菌棒分發給江盧村及周邊村莊500多名婦女,每人每月可實現增收1000元以上。
在鎮圩瑤族鄉,“香菇王”邵文云的名字同樣家喻戶曉。在他帶領下,鎮圩瑤族鮮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把單一的蘑菇產業發展為香菇、脆皮金桔相結合的綜合種植產業,年產值達30多萬元,40多戶返鄉農民工家庭跟著他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我們的合作社,每年能為每個返鄉農民工家庭增收3萬多元!”邵文云自豪地說。
和韋翠蘭一樣,澄泰鄉大山村的藍仕軍也是依靠生態食用菌名聲大震。他的育菌場培育出的生態食用菌每天發往廣州市場,以每公斤14元的批發價被商家訂購一空。“生態食用菌對環境要求很‘嬌貴’,好山好水好生態才能孕育出高品質的菌菇。”藍仕軍說。
食用菌產業的蓬勃發展,與上林縣“生態立縣、綠色發展”的戰略目標密不可分。去年下半年以來,該縣炸除19個污染環境的煙囪,清退污染水源的2000多個網箱魚,讓食用菌是“喝”上了“礦泉水”,而常年氣溫比南寧市區及周邊地區低一兩攝氏度的氣候條件,為發展優質食用菌產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今年3月11日,自治區黨委常委、南寧市委書記余遠輝到上林縣西燕鎮調研時,對明山菌業綠色發展帶動就業的好路子十分贊賞,并指出,要將食用菌作為一個提高農民收入的好項目加以研究推廣。
上林縣委書記韋志鵬表示,該縣要創立生態農業新模式,打響生態“食用菌”品牌,通過技術及資金方面的扶持不斷把品牌做大做強,讓創業者不斷壯大生態“食用菌”產業規模,在全縣范圍內帶動更多的富余勞動力實現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