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已經進入竹蓀栽培季節。為了提高竹蓀的栽培效益,促進食用菌產業的發展,3月9日,塘源口鄉在玉源村舉辦了竹蓀栽培管理技術培訓班,邀請市食用菌辦公室技術專家占才水和周日法為菇農上課。
塘源口鄉地處山區,是我市早白菇的主要產地。幾年來,塘源口鄉黨委政府把發展以早白菇為主的食用菌產業作為欠發達鄉奔小康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措施,通過舉辦食用菌栽培管理技術培訓班、開展技術服務和資金扶持等措施鼓勵農民發展白菇、竹蓀、香菇等,有力地促進了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竹蓀是該鄉玉源村2002年開始引種的,5年來,玉源村菇農堅持不懈,每年春季種竹蓀,秋季種白菇,一年四季有菇售,去年該村種植的30畝竹蓀,雖然價格行情不及前年,畝均純收入仍有3000多元,走上了食用菌致富路。塘源口鄉黨委政府在貫徹市“兩會”精神中,為了做強做大食用菌產業,實現全年1800萬袋食用菌的目標,決定在玉源村舉辦竹蓀栽培管理技術培訓班,請市食用菌辦公室技術專家向菇農傳授竹蓀栽培管理技術,同時推廣該村發展食用菌產業的經驗。通過半天時間的聽課和交流,使在場的全鄉30多位菇農深受啟發,解決了一些影響竹蓀高產優質的栽培管理技術難題。玉源村菇農劉仁高說:“聽了這樣實用的課,對我們菇農的幫助確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