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稻草、谷殼、牛糞、塘泥……這些原本不值錢的“廢棄物”,如今卻在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徐古鎮進入蘑菇循環產業鏈,成了搶手貨。武漢市工商局新洲分局積極引導徐古鎮200多位農民成為合法經營戶,變廢為寶,增收致富。
近年來,武漢市新洲區徐古鎮蘑菇種植面積迅速擴大,由上世紀末的1.5萬平方米增加到現在的400多萬平方米。當地農民搭起4600多個蘑菇大棚和菇房,原來幾乎沒人要的稻草、谷殼、牛糞、塘泥等越來越值錢,價格連年上漲。據介紹,去年,徐古鎮蘑菇產業消耗稻草12萬噸、塘泥9萬噸、牛糞近萬噸、谷殼5000噸,這些“廢棄物”轉化增值2800多萬元。利用這些“廢棄物”,徐古鎮去年產鮮菇5萬噸,創產值1.7億元,近2萬農戶因此增收致富。另外,種完蘑菇的廢料又是極好的有機肥,一年可肥田5000多畝。
每年開春后是菇農備料時節,徐古鎮200多位農民變身商販,專門販運稻草、谷殼、牛糞、塘泥等原料供給菇農。但是,由于這些商販未經工商機關登記辦理營業執照,加上法律意識淡薄,常常在交易過程中發生糾紛。新洲工商分局通過走訪菇農和調解糾紛,講明什么是違法經營,合法經營有什么好處,積極引導農民以合伙經營為基礎辦理營業執照。目前,徐古鎮已發展此類經營的個體工商戶和合伙企業104家。他們收集本地以及周邊地區的稻草、谷殼、牛糞、塘泥,幾個月就能賺上萬余元。
農民周澤貴興奮地說:“辦了營業執照心里踏實多了。有了合法地位,又守法經營,我將沉睡多年的塘泥挖出來賣錢,既增加了塘堰蓄水容積,也讓農民增了收。牛糞、稻草被及時收集出售,還凈化了農村環境。去年我花3000元買下附近村子一池塘中的泥巴,不到兩個月賺了近7000元,販運干牛糞每年增收7000多元,這得感謝工商同志的指導啊!”□劉學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