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提速
南華縣野生菌資源豐富,素來享有“中國野生菌之鄉”“中國野生菌美食縣”“野生菌王國”等美譽。
云南的野生菌主要集中在滇西片區,這里大部分區域屬于山區,其間河谷縱橫切割,氣候立體多樣。人們對野生菌的認識,往往不會只局限于餐桌,最直觀深入的學習,就是上山去撿菌。
在南華本地長大的人普遍對野生菌都很熟悉,他們學習撿菌的年齡大約在五六歲,所謂老師,不過是大不了幾歲的“大娃娃”。三兩次下來,有些實物收獲外,常見的幾種食用野生菌,也略微可以辨識。
還有一點,對于菌子的多發地點也就是菌山、菌窩子,也會有一個大概的認識。
大體來說,大多數菌子的生存空間,諸如青頭菌、牛肝菌、干巴菌、谷熟菌等等,一般在松樹林、栗樹林以及松栗混交林中,并不出在山大林密險要處,還有能稍微曬到些太陽、有樹蔭遮擋、地面有雜草有苔蘚有落葉松針的山坡林地,最有可能成為菌窩子。
在當地人的記憶里,松茸特別些,生在深山松林或針闊混交林地面,通常要在幾十年上百年樹林中,才有可能出現。
而雞樅一般生在平緩開闊處,苞谷(玉米)地邊都能見。統計數據顯示,南華縣森林覆蓋率達64%,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廣袤的森林孕育了種類繁多的野生菌資源,其中,野生食用菌多達290多種,占全國930多種的31.2%、占云南省670多種的43.3%,而且分布范圍廣、生產周期長、產量高、質量好。
云南野生菌保護發展促協會長劉培貴表示:“雖然每年野生菌的產量看似增長,但卻是一種假象,因為目前一年比一年的產量上升是因為投入了更多人力參與采集,而且隨著交通工具的發展,人們采集野生菌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因此產量才會呈上升趨勢。”
對此,他認為對野生食用菌需采取分時間、分品種、劃片區采拾的保護措施,過渡采拾造成資源減少等現象必須引起重視,還有是深加工需加大力度投入,唯有如此,云南菌業百億目標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