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瀘州市某縣村民自行上山采食野生菌,發生了1人中毒死亡、3人住院治療的悲劇,為了保障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瀘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特別提示廣大群眾謹慎采摘、購買食用野生菌類,也請各級監督管理部門加大宣傳和巡查,避免類似事件再度發生。
食菌中毒多發期 食用需謹慎
瀘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員介紹,食菌中毒者絕大多數人都是胃腸炎型輕度中毒,臨床表現為劇烈惡心、嘔吐、腹痛等,還有少數為神經精神型,臨床表現為頭昏、惡心、嘔吐,然后出現煩躁、譫妄、幻視等癥狀。如果中毒嚴重,對人體損害極大,會引發急性腎功能衰竭或導致休克甚至死亡的肝壞死和溶血性的中毒。
“食菌中毒的原因有多種,誤食有毒菌類、加工環節失誤、生長環境因素、一些野生菌雖屬無毒菌類,但如果其所生長的地方發生污染,或者地層下含有有毒礦物,誤食這種地方生長的菌類,食用后很容易發生中毒。”工作人員分析,為了避免發生近日的類似事件,市民要謹慎食用。
鑒別食用菌是否有毒 專業人士支招
為了讓更多的市民能夠更好地辨認野生菌是否有毒,食藥監局的工作人員提出了以下的方法:
看生長地帶。可食用的無毒菌類多生長在清潔的草地或松樹、櫟樹上,有毒菌往往生長在陰暗、潮濕的骯臟地帶。
看顏色。有毒菌菌面顏色鮮艷,有紅、綠、墨黑、青紫等顏色,特別是紫色的往往有劇毒。有毒菌采摘后一般很快變色。
看形狀。無毒菌菌蓋較平,傘面平滑,菌面上無輪,下部無菌托。有毒菌菌蓋中央一般呈凸狀,形狀怪異,菌面厚實板硬,菌稈上一般有菌輪,菌托稈細長或粗長,易折斷。
看分泌物。將采摘的新鮮野菌撕斷菌稈,無毒菌的分泌物清亮如水(個別為白色),菌面撕斷不變色;有毒菌的分泌物稠濃,一般呈赤褐色,撕斷后在空氣中易變色。
聞氣味。無毒菌有特殊香味,無異味。有毒菌有怪異味,如辛辣、酸澀、惡腥等味。
化學鑒別。取采集或買回的可疑菌,將其汁液取出,用紙浸濕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鹽酸或白醋,若紙變成紅色或藍色的則有毒。
一旦中毒應妥善救治 自救要有“譜”
而市民一旦食用了有毒的菌類,一定要采取及時的處置,以免情況惡化。工作人體介紹,情況發生后要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及時前往醫院治療,如果來不及就醫,應立即采用簡易的方法進行催吐、洗胃、導瀉處理,可大量飲用溫開水或稀鹽水,然后用湯勺等硬質東西刺激喉部,盡快排除體內尚未被吸收的殘菌或減緩有毒物質的吸收,減輕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讓中毒者飲用少量鹽糖水,補充體液,防止中毒者脫水導致休克。
特別值得提醒的是對已昏迷的患者不要強行向其口內灌水,防止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