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于璐娜)由中國食用菌協會和武漢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全國“小蘑菇新農村”建設經驗交流會暨武漢(新州)首屆蘑菇節11月28日至29日在武漢舉行。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理事會副主任趙顯人、湖北省政協副主席鄭楚光等出席了“一會一節”開幕式。
供銷合作總社副主任趙顯人在開幕式致詞中表示,食用菌產業已經成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優質產業,中國食用菌協會組織的“小蘑菇新農村”行動也得到了各級政府、企業和廣大農民的積極支持和參與,涌現出一大批先進典型,取得了顯著成效。實踐證明,“小蘑菇新農村”行動將大有可為。此次“一會一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發展食用菌產業為目的,以美食健康為主題,既立足于增加農民收入,又著眼于市場消費需求,體現了和諧發展的理念,其成功舉辦將對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開幕式上,中國食用菌協會會長李樹萍為“第二屆中國國際食用菌烹飪大賽團體賽”金獎獲得者頒發了獎牌。此外,武漢新州區和新州區徐古鎮分別被授予“全國食用菌行業標準化示范區”和“全國食用菌行業雙孢蘑菇之鄉”稱號,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社團管理部副部長熊進和中國食用菌協會常務副會長陸解人分別為其授牌。國家扶貧辦規劃計財司副司長劉書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劉傳奇、武漢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學忙、武漢市政協副主席楊付華等也出席了“一會一節”的相關活動。
記者在此次活動中了解到,“小蘑菇新農村” 行動自今年1月在中國食用菌協會的組織下拉開序幕以來,全國有123個行動村的近20萬農民主動參與其中,眾多主產縣、鄉、鎮、村制訂了行動方案和實施措施,123個行動村大部分成為本縣的食用菌生產示范基地。
據中國食用菌協會會長李樹萍介紹,我國食用菌產業當前仍繼續保持總量增長的發展態勢,同時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拓展,正呈現出五大特點。
第一,生產發展再創新紀錄。最近10年間,全國食用菌總量連續增長,2005年達到1334萬噸,同比增長13%,成為我國第六大農村種植產業;在“南菇北移”戰略的推動下,全國開展食用菌種植生產與經銷的省、市達到31個,全國食用菌年產值千萬元人民幣以上的縣有500多個,產值達億元人民幣以上的縣100多個;遍布全國的食用菌從業人員達2000多萬。
第二,食用菌科技進步達到新水平。最近5年,圍繞主導品種和核心技術,各種食用菌栽培的新型實用技術推廣成效顯著,推出新技術新產品400余項,全行業馴化野生資源近20種,全國規模化生產并參與統計的品種數目達26個;累計頒布出臺的食用菌國家標準19項,行業標準38項;通過科技培訓的技術人員近5萬人。
第三,產業化經營實現新突破。全國百萬元以上食用菌加工企業300多家;食用菌加工產品以及以食用菌產品為主要原料的深加工產品,如調味品、保健品等近500種;全國性食用菌專業批發交易市場26個,在食用菌主產地初步形成生產商、出口商、供應商、經銷商、代理商、零售商等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營銷體系;全國省級協會24個,主產地縣、鄉、鎮、村紛紛成立行業組織,農民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現代化、規模化的大中型企業迅猛增長,龍頭帶動作用顯著增強;食用菌機具制造、培養料添加劑、氣霧消毒劑、生物農藥制劑等相關行業都得到了發展。
第四,循環生產利用取得新進展。以食用菌――有機肥――農作物、食用菌――飼料――養殖――沼氣――農作物等為鏈條的循環利用模式在各地廣泛應用,實現了多元增值,凈化了環境。食用菌產業已成為環保經濟、循環經濟的一面旗幟。
第五,中國的食用菌大國地位得到進一步提升。2005年,中國食用菌總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70%以上,產品出口至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創匯9.64億美元,占食用菌世界貿易總量的40%以上,亞洲貿易總量的6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此外,中國還向世界60多個國家派駐技術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