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老莊鄉的光伏發電項目每年減少1683噸二氧化碳排放。(王偉 攝)
“再也不必擔心秸稈處理難了,政府招來了食用菌項目,田里產出的秸稈還能賣錢!”金秋時節,淮安市淮陰區的農民享受著收獲的喜悅,淮安市淮陰區閩豐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也到了每年最忙碌的時刻,大量農作物秸稈被擊中運動到這里,經過處理后,秸稈成為了杏鮑菇的培養基。據了解,該廠每年消耗2萬噸秸稈,減少大量溫室氣體排放。
閩豐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王方平介紹,公司主要從事杏鮑菇養殖,產原料主要有黃豆桿、玉米芯、麩皮、木屑等,這些原料粉碎滅菌后,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做成杏鮑菇的培養基,經過培菌、育苗、出菇三個周期,生長共55天,一批個大味美的杏鮑菇就能流向市場。如今,閩豐公司日均生產杏鮑菇3萬斤,年產值近億元。
另外,食用菌項目還給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增收,公司以每噸400元的價格收購秸稈,玉米芯的收購價格高達每噸1800元,公司還解決了當地300多名低收入群眾就業,工人月收入在1500以上,對當地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起到巨大的輻射帶動作用。
記者從淮陰區委區政府了解到,近年來政府招商,首先看重生態效益,區內諸如光伏產業園、桑樂太 陽能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綠色環保企業。以劉老莊鄉的光伏發電項目為例,2013年8月建成并網發電,目前日發電量最高達6.3萬度。年發電量預計為1500萬度,與同樣發電量的火力發電廠相比,每年可節省5560噸標準煤。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約11683噸、二氧化硫約93噸、二氧化氮約70噸。
政府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政府招商執行的策略是:環保要優先、招商要選資,要求全區上下招大商、 選好商、引大資,顯著提高了工業經濟運行質量。
原標題:江蘇淮陰創造生態保護新模式 秸稈里長出杏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