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萬先說,通江是通江銀耳的發源地和原產地,從1880年人工栽培成功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栽培歷史和成熟的生產技術。通江銀耳品質優良,在清代已成宮廷供品,以其獨特的口感、豐富的營養、較高的藥用價值享譽海內外。在1991年首屆通江銀耳節上,通江銀耳悠久的歷史、優越的品質和獨特的栽培工藝,博得了國內外數千家客商的一致贊譽,一些港澳臺客商尤其鐘愛、青睞有加。1995年3月,通江縣被中國特產之鄉命名及宣傳活動組委會命名為“中國銀耳之鄉”。2004年,國家對通江銀耳實施了原產地保護。第二屆中國洞鄉銀耳節首次向外界系統地介紹和展示了通江銀耳的起源、發展、科研、生產、文化以及貿易歷史。目前,全縣規模發展以通江銀耳為品牌的食用菌基地鄉鎮15個、基地村80個,保護培植耳林150萬畝,種植“兩耳一菇”4億袋、年產鮮品18萬噸、綜合產值達20億元,擁有銀耳和食用菌科研機構、協會5家,研發的銀耳飲料、銀耳膠囊等產品知名度和信譽度不斷提高,通江銀耳已成為我縣富民強縣的主導產業和展示對外形象的一張名片。

趙萬先指出,第三屆中國·通江銀耳節,必將成為銀耳文化融匯交流的盛宴、成為綠色生態農產品展示交易的盛會、成為老區人民與各地朋友合作共贏的盛事!他誠摯邀請各位領導和嘉賓朋友,常來銀耳之鄉投資創業、休閑度假,盡情領略通江美食美景的無窮魅力,充分體驗老區民風民俗的無限精彩,共同收獲友誼合作的成功喜悅!
王軍主持開幕儀式
開幕式后,還舉行了《相約通江》文藝演出。歌舞《通江銀耳》、舞蹈《大山的眷戀》、紅軍歌謠聯唱《我盼紅軍回巴山》等文藝節目精彩紛呈,充分展示了通江悠久厚重的銀耳文化和紅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