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菇網訊:2014年10月14日,以“茯苓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為主題的2014首屆全國茯苓會議在華中農業大學隆重召開,在14日上午的“主題報告”環節,湖北省中醫藥研究院王克勤研究員作《我國茯苓生產發展歷程與展望》報告,來自全國各地茯苓產區的150多名參會代表參加了會議。
王克勤研究員介紹,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菌核為我國傳統常用中藥材和藥食兩用資源。具有滲濕、利水、健脾、安神等功效。在常見中醫臨床配方中配伍率超過70 %,2010年以茯苓為原料的中成藥有196種,2013年茯苓產品出口數量達1.35萬噸,創匯5600萬美元,茯苓栽培發展成為產區經濟建設的支柱產業,也是農民脫貧增收的重要生產副業。茯苓主要生長在我國東、中、南部廣大山區,在朝鮮、韓國、日本、印度、新西蘭、澳大利亞、美國等也有分布的報道。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并利用茯苓的國家,主要是采挖野生資源入藥。
茯苓在我國雖廣有分布,但零星分散,又無明顯的地上繁育器官,難以尋覓、采挖,隨著茯苓醫療保健作用的不斷增加,野生源逐漸不能滿足市場需要,從而促進了茯苓野轉家種和生產栽培產業的發展。縱觀我國茯苓生產栽培歷史,王克勤研究員認為大約經歷了4個發展時期,不同發展時期的栽培產區也相應發生著變化和遷延。一是南北朝至明代初期的探索栽培期,茯苓人工栽培的探索,始見于1500年前南北朝《本草經集注》,南宋《癸辛雜識》栽培技術已臻完備,但未形成規模種植。藥材商品家野兼有,以采收野生為主。主要產區在山東、河南、陜西一帶,栽培用材以溫性松樹為主,如油松、赤松等。二是明代中至20世紀60年代末的規模栽培期,宋末至明初,原以北方為主的茯苓栽培產區相應南遷至鄂、豫、皖交界的大別山區,并逐漸形成大規模栽培,生產提供的商品供應全國,并一直延續至20世紀60年代末。該時期的主要技術特點為:栽培用材主要為暖性松樹,如馬尾松、云南松等,并進行削皮留筋、鋸筒碼曬等處理;使用新鮮菌核為種源進行擴大繁育,故該時期俗稱為茯苓的肉引栽培時期。三是20世紀70年代至世紀末的引種推廣期,70年代初,湖北、安徽產區協助福建、廣東、廣西、云南進行引種栽培,其中,重點推廣菌引栽培技術,在全國擴大了栽培產區。四是20世紀末至今的規范化種植啟動期,茯苓新產區的擴大,緩解了緊缺的藥材供應,但傳統藥材地道性遭受到極大沖擊,不同產區的種植方法和加工技術,表現出很大的隨意性,藥材產量大起大落,商品外觀松泡、內在質量不穩等現象日趨明顯,嚴重影響了人民用藥安全和對外貿易信譽。20世紀末,我國進入WTO,為穩定藥材質量,保障人民用藥安全和外貿出口,全國開始推行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及GAP基地建設。湖北、湖南、云南等省相繼承擔國家相應科研課題,啟動了我國茯苓藥材規范化種植研究和GAP基地建設,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中:湖南、云南分別完成了工信部重點扶持的茯苓規范化種植基地建設項目;湖北先后完成了國家九五至十二五科技支撐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創新基金、發改委、工信部、國家中醫藥局等茯苓規范花種植研究項目,取得了6項技術發明專利,3項湖北省地方標準,1項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分別在英山、羅田協助北京同仁堂、湖北九州通醫藥集團建設的茯苓基地,均通過了國家GAP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