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在黃甲街道一里坡社區的一片山林間看到,一群人正在那里挖土刨坑。難道他們是在植樹造林?一打聽,才知這是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園藝所的專家們在搞農業科研——“蟻菌共生,助農增收”。也就是利用白蟻來人工培育雞樅,如果成功的話,其高附加值將為廣大農戶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在現場,只見專家們正在指導當地村民在山林間挖土,刨出幾十個土坑,并將一些植物源材料如木頭、干草、落葉等“餌料”放進去,以便吸引白蟻前來“安家落戶”。
“等一段時間,它們就會到這里筑巢。”市農科院課題組負責人曾先富告訴記者。
“待到項目研發成功,這不僅能為廣大農戶造福,還可起到保護森林生態平衡的作用,變害為寶。”
據悉,按照這樣的思路,該課題組借鑒國內外研究成果,計劃實施“蟻菌共生,助農增收”項目,開始為現代農業發展探索一條特殊的創造商機和財富之旅。“目前才進入第一步——把白蟻逗過來,然后再利用白蟻、菌圃培養菌類,其中,有一些菌種還是人們席上的珍肴佳品。例如,雞樅,四川稱斗雞菇或傘把菇,在食用野生菌中被人們奉為珍品,市場上每斤起碼幾十元。此次若能取得成功,將填補人工條件下培育雞樅的空白,對于農業發展和科研進步都具有重大意義。”曾先富表示。
問及“蟻菌共生,助農增收”科研項目的可行性和理論依據,曾先富告訴記者,科學家們最近在觀察和研究中發現,白蟻一定程度上和人類社會的農夫非常相似,它們在5000萬年前就會種植“莊稼”,和人類種植莊稼一樣,白蟻也懂得“施肥”,肥料就是它們自己的排泄物。它們還懂得“除草”,它們不僅會將與真菌作物競爭的其他野生菌類的孢子揀出來搬走,而且會利用自身制造的抗生素作為“農藥”,以抑制生長,并且會利用各種植物、種子及幼蟲糞便來“施肥”,盡心盡力來照顧它們的“蘑菇園”。
曾先富解釋道:“在蟻巢中,白蟻為雞樅提供培養基并抑制其它微生物(有害的野生菌類)的生長;雞樅幫助白蟻降解‘食物’(白蟻賴以生存的植物源‘食材’是木頭、干草、落葉等),并為白蟻提供營養豐富的菌絲體(小白球)。通過白蟻婚飛和筑巢等活動,使雞樅的‘種子’得到遠距離傳播。在農業上,科學地研究開發蟻菌共生的現象,使得白蟻取得了以前不可能達到的有著充足資源的地位,為我所用大有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