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結構調整,市場開拓邁出實質性步伐。云南野生食用菌名揚國內外,出口創匯占據國內第一,但由于近幾年各種主客觀因素使野生菌出口企業效益呈現下滑,加強結構調整,特別是開拓國內市場,已成為上下共識并付諸于行動。以省政府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為指引,我省各大主流媒體展開了宣傳云南農特產品攻勢,其中也從多個層面推介宣傳云南特色食用菌,主產地政府聯合商務、供銷等部門開展了各具特色的如易門野生菌交易會、南華美食文化節、組團開展省內外農特產品展銷展洽活動積極為企業牽線搭橋等。食用菌出口企業轉觀念、調結構、變單一出口為同時進軍兩個市場。如以出口為主的楚雄宏桂公司開發出各種小包裝即食品、野生菌粉(投放韓、日、中調料市場)、野生菌茶等20多個品種滿足市場不同需求。楚雄宏怡申請專利8項,研制開發野生菌調料、松茸酒、塊菌酒等投放市場,銷路良好。易門叢山公司嘗試網絡營銷,與多家電商合作,源源銷出自產凍干蔬菜、水果、食用菌等云南特色產品上億元。部分實力較強企業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發展物流網點多渠道拓展市場。昆明市發揮中央輻射功能,南北兩方向又新增2個野生菌交易市場,加上原有云南木水花野生菌市場,2013年三個專業市場交易額實現60多億元。
(六)科技支撐,產業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為實現食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推進集約化經營,我省有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積極與企業開展新品種技術研發、選育推廣、野生菌馴化擴繁及基礎性技術研究、技術標準制修訂等。如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成立了集科研、企業、市場為一體的“云菌集團”,并創建“云南省食用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旨在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引導提升產業發展水平。該所已獲省部級鑒定的科技成果12項、制修訂國家標準11項、研發新產品25個。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開展院企合作在玉溪易門建立1000畝珍稀塊菌人工促繁基地,栽培技術國內首創并獲得成功。普洱林鑫食用菌有限公司由省科技廳提供技術支持創建“云南省農業科技示范園—人工菌種植基地”,擬在200畝林地建設能滿足1000萬袋食用菌種植需要的現代化菌種生產廠。曲靖馬龍、玉溪江川縣供銷社分別在148畝、3600畝野生菌生長林地試行科學保育,使得野生菌產量、質量雙提高,菌農獲得了較高收益。科技、供銷等開展科技下鄉,組織專家現場培訓、發放食用菌技術資料等。由于食用菌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我省食用菌生產正從粗放經營模式向集約化經營模式轉變。
(七)協調服務,管理能力進一步增強。省供銷社認真履行省政府賦予的食用菌產業發展管理職能職責,克服各種困難,抓實發展。一是明確任務,指導發展。省供銷社于2013年5月召開系統內全省食用菌產業發展工作會議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對產業發展工作要求,明確了領導責任、工作措施和工作目標,并建立績效考核評價機制。二是跟蹤問效,推進發展。重點以“五抓”:抓調研、抓學習、抓技術培訓、抓宣傳、抓協調推進發展。全年組織開展了對昆明、曲靖、楚雄、保山、麗江、版納、臨滄、迪慶、怒江、德宏等10個州市40余戶企業(專業合作社)、市場情況調查,基本掌握了全省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困難和問題,提出了全省產業發展措施;加強食用菌“十二五”規劃督查,通過督查,先后有怒江、大理、臨滄、德宏、紅河等州(市)及部分縣(區)出臺了規劃、明確了機構,部分州市政府還補助解決了供銷社產業工作經費,為支持產業發展提供物質保障。由省供銷社分管副主任帶隊,于5月20-29日組織了全省11個州、市社食用菌產業辦中層以上干部及部分企業負責人計22人到湖北遠安縣、河南西峽縣、河北平泉縣實地考察學習,找準了發展差距,學到了當地先進經驗和做法,增強了信心,拓寬了視野。11月12—14日聯合省內食用菌知名專家、技術研究員對來自基層一線的150余名食用菌種植企業負責人、技術骨干等進行種植技術培訓并取得積極效果。加強和完善2012年2月開通的“云南食用菌產業信息網”,全方位、多角度宣傳云南食用菌。截止2013年底累計發布各類信息3534條,點擊率達16.89萬次,獲得較好社會評價。與玉溪市政府、商務廳策劃并共同主辦2013中國野生食用菌交易會—易門交易會等,不斷提高云南野生食用菌知名度和影響力。積極向省政府、供銷總社匯報,加強了與有關部門溝通、協調,共同在資金、項目、技術等多方面支持了產業發展。三是項目扶持,帶動發展。爭取省政府食用菌產業財政專項資金1000萬元并用好用活,重點扶持了42戶企業設施建設、食用菌精深加工、科技研發、市場開拓等,增添了企業發展后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