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已經習慣了每次上菜場都瞟一眼那塊標有各種蔬菜合格率的小黑板,那么,下面這組數據,無疑將使你對近幾年來浙江人吃的安全度,有一個“了然于胸”的感覺。
先來說說稻米及其制品,2002年,它的質量抽檢合格率還僅僅是33.3%。短短3年后,2005年,這一比率提高到了76.9%!
雞蛋的情況則是:2003年,79.3%;2004年,97.8%。
蔬菜、茶葉、豬肉、蜂產品的情況也差不多。其中,蔬菜的合格率,從2003年的83.4%提高到2005年的94.5%;茶葉合格率從2001年的86.7%,提高到2005年的95%……
“一句話,大米可放心吃、蔬菜可放心買、茶葉可放心喝……”在昨天召開的貫徹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座談會上,省農業廳通報了浙江省“十五”期間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
問題主要是什么
拿稻米來說,以往存在較多的問題,主要是重金屬超標,和農藥殘留超標。
蔬菜質量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則集中于:部分高毒禁用農藥在蔬菜上的殘留;一些非禁用農藥的不合理使用;豆類、綠葉菜類蔬菜病蟲害發生較重,防止困難,用藥量較高。
此外,茶葉的農藥殘留問題仍有隱患。茶葉加工廠衛生環境問題仍較突出;影響雞蛋產品質量的,主要是藥物殘留和微生物……
食用菌的合格率降低了
2004年-2005年,我省重點對生產基地、農貿市場、批發市場和超市銷售的食用菌進行433批次抽檢。2004年,合格率93.1%,2005年降為84.4%。
原因主要有:我省食用菌大多是一家一戶生產,一些地方在制作培養料、防治雜菌和病蟲害中使用農藥和添加劑,在烘烤和加工等環節控制不嚴,導致食用菌產品中部分指標超標。
從田間到市場,全程質量監管
“十五期間,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總體是好的,并呈逐年提高趨勢,能滿足群眾對上市農產品優質、安全和衛生的需要!”省農業廳新聞發言人、副廳長趙興泉昨天說。
他表示,《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明確了農業部門從“農田到市場”的監管責任,省農業廳今后將加強市場準入監管,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濟組織開展自檢和產品包裝標識上市,督促農產品批發市場建立檢測報告制度,在實踐中探索形成以農產品生產檔案和銷售記錄監管為基礎、以標簽標識管理為載體、以質量安全檢測為手段、以追查追溯為推動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