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西藏那曲縣,野生著一種世界稀有、營養豐富的黃蘑菇。一直以來,這種蘑菇“養在深閨人未識”,被當地牧民在青藏公路邊廉價售賣。經浙江援藏干部、那曲縣委常務副書記王越劍之手,黃蘑菇身價猛增,為當地牧民打開了一條增收新渠道。
“去年8月,當時我從拉薩回那曲途經當雄縣,在一個小飯店吃飯時,老板極力推薦黃蘑菇燉雞,但一問價要160元,沒舍得吃。后來聽同事說,那曲的黃蘑菇才是最好的。于是買了帶回單位宿舍燉湯。大家吃了都贊不絕口,說,這么好的東西,怎么以前沒聽說過?”王越劍向記者談到首次與黃蘑菇結緣。
王越劍立即對黃蘑菇著了迷。“那段時間他白天下鄉搞蘑菇生長分布調研,走村串戶了解情況;晚上上網查閱各種與黃蘑菇相關的資料,常常查到后半夜。”同為浙江援藏干部陳峰說。
經過調查研究,王越劍發現,黃蘑菇在清朝時曾是貢品,又被稱為“皇菇”。中國廣州分析測試中心檢測報告顯示:每公斤那曲黃蘑菇中癌癥克星“硒”的含量高達4.1毫克,遠遠高于普通蘑菇。他琢磨:如此“高貴”的黃蘑菇如何賣出高價錢?
“要提高黃蘑菇的‘身價’,就必須搞深加工、產業化,打造那曲黃蘑菇品牌,將黃蘑菇賣到外地去!”王越劍有了這個想法,著手聯系自己在杭州的親朋好友。
一位同學在王越劍的游說下動了心,決定來到“世界屋脊”投資黃蘑菇項目。于是,那曲源藏工貿有限公司很快建了起來。公司之所以叫“源藏”,意在與“援藏”諧音。為打造品牌,他們還給黃蘑菇起了個響亮的名字——“那曲黃金菇”。
公司成立后,在那曲全縣各鄉設立了黃蘑菇收集站,以每斤高于牧民路邊兜售價5元錢左右價格收購野生新鮮黃蘑菇。不到1個月時間就收了2萬多斤。
“由于價格合理,還不用在路邊風吹日曬地叫賣,越來越多的牧民愿意將采摘的黃蘑菇送到收集站來。”公司工人頓珠對記者說。
據介紹,收集上來的黃蘑菇大部分將通過烘干提升保質期后運往內地銷售,還有一部分直接空運到沿海城市。
“七八月是新鮮的‘那曲黃金菇’采摘季節,不少內地老百姓喜歡吃新鮮蘑菇,先期運到杭州試銷的100多斤鮮蘑菇已被搶購一空。雖然運輸成本很高,但能夠賣上300元1斤的高價。”王越劍很是欣慰。
如今,那曲源藏工貿有限公司已擁有40多名工人,發展初具規模。工人們親切地叫王越劍“蘑菇書記”。
王越劍有記日記的習慣,他在日記里寫道:蘑菇夢像我心里的一團火,我要讓它燃燒,越來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