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蔭縣建華村位于湯嘉公路48公里處,共有3個自然屯?,F有農戶86戶,總人口265人。全村耕地總面積1600畝,人均僅占有耕地6畝,遠遠低于全縣平均水平。村民每年的種地收入,除了用于正常的生活支出外,基本沒有剩余。面對窘境,建華村不等不靠,通過外出考察,對比分析本村資源優勢,確定了發展地擺木耳項目,走出了單純依賴土地收入的不利局面。2006年,全村地擺木耳發展規模達到300萬袋,比去年增加30萬袋,實現產值378萬元。
一是多方考察,選準致富項目。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和制約,建華村的大多數群眾依靠種地、采集山野菜、替別人打短工維持生活,收入微薄,生活非常艱難。2000年,鄉黨委、政府組織各村黨支部書記到紅星、鐵力、綏化、望奎等地進行考察,通過實地考察,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看到那里的群眾依靠發展多種經營富了起來,建華村看到了出路。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確定了依托豐富的林木資源、充足的水源的優勢和村民以前經常幫助別人種植木耳椴,具有豐富的種植技術優勢發展黑木耳生產項目。
二是典型引路,加快發展黑木耳經濟。項目選準后,面對大多數村民懷疑和等待觀望的實際,村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采取黨員干部先行試點種植,以典型示范的方式帶領群眾發展黑木耳生產。全村共建立黨員服務區10個,黨員扶貧聯系戶20戶,涌現出了一大批種植地擺木耳的致富帶頭人、科技明白人、流通經濟人。黨員干部還通過“一幫一、一帶一”等形式,先后為群眾協調資金近20萬元,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10余次,激發了木耳種植戶的積極性。在黨員干部的示范帶動下,全村地擺木耳發展規模呈直線上升趨勢,農民收獲了“黑金子”,腰包鼓了起來。如今,建華村農閑時間打麻將、酗酒鬧事的少了,互相學習科學技術的多了,村屯面貌有了極大的改觀,全村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三是強化服務,提高市場競爭力。2001年,由于原材料價格上漲,技術要領掌握不精,加之木耳市場價格大幅下跌,地擺木耳種植失敗,直接經濟損失50余萬元,村民紛紛退出木耳生產。暫時的失敗并沒有打消他們發展黑木耳生產積極性,在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成立了地擺木耳協會,統一原材料采購,統一技術服務,統一木耳出售價格,防止互相壓價;新上微噴設備和晾干房;聘請縣農業部門技術人員入戶現場示范指導,嚴把木耳生產技術關;積極與外地企業合作,建設山特產品加工企業,搞精深加工,上包裝,創品牌,增加產品效益。經過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使黑木耳生產在建華村蓬勃發展起來。今年,建華村生產的地擺木耳在伊春市經貿洽談會上受到外地客商的一致好評,出售價格比去年增加了3-8元。截止目前,全村已銷售黑木耳6萬余斤,收入13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