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文記載,年羹堯平定青藏叛亂后,當地土司臣服,向朝廷敬獻的貢品中就有這種黃蘑菇,故這種黃蘑菇又被稱為“皇菇”。王越劍說,黃蘑菇只生長在海拔3000米以上,其中,又以那曲黃蘑菇品質最優!和其他蘑菇相比,那曲黃蘑菇不僅味道更鮮美,營銷更豐富,最重要的是,每公斤黃蘑菇中癌癥克星“硒”的含量高達4.1毫克,遠高于普通蘑菇。為此,王越劍給它們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那曲黃金菇”。
慢慢的,王越劍(上圖左一)開始對“那曲黃金菇”著了迷。白天,王越劍走遍全縣各處生長“那曲黃金菇”的鄉村。晚上,上網查閱各種與“那曲黃金菇”相關的資料。他發現,當地農牧民大都是撿了幾斤黃蘑菇,便零星地站在青藏公路邊隨機賣給過路人,雖然“那曲黃金菇”品質特別好,但由于外地人不了解,途中只有拉薩等西藏本地人路徑那曲時會購買,農牧民有時在路邊一站站一天,卻也賣不出好價錢。當地,不僅沒有統一的黃蘑菇品牌,也沒做過集中的宣傳,更不沒有人想過把他們包裝賣到外地去。
經過深入調研,王越劍決定把“那曲黃金菇”產業化經營,并希望此項目成為拓寬當地農牧民增收的新渠道。王越劍的想法是:在全縣各鄉設立收購點,以略高于農牧民街邊買賣的價格,集中收購當地農牧民的采摘的黃蘑菇,再通過產品深加工,走產業化、市場化、品牌化的路線,將“那曲黃金菇”的品牌推向全國,甚至國外。有了這樣的想法后,王越劍開始聯系自己在杭州的朋友們。在向多位朋友介紹了“那曲黃金菇”的功效和目前的現狀以及他個人的想法后,他的一位高中同學心動了,決定投資“那曲黃金菇”項目。王越劍給項目起了“源藏”之名,有“援藏”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