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亮相北京的十堰香菇木耳產品。
近日,農業部、國家工商總局從全國2100個地理標志產品中,精選了35個產品參加中國首批歐盟地理標志互認證,其中,湖北有4個地理標志產品在列,“房縣黑木耳”和“房縣香菇”占據兩席。
據悉,房縣黑木耳、房縣香菇早已出口至歐盟的德國、比利時等國家。此次如果通過中國歐盟地理標志互認證,將在歐盟各成員國內享受高水平的保護和監管,提升房縣食用菌地理標志產品的國際品牌形象和影響力。
有觀察人士認為,繼《舌尖2》給房縣小花菇帶來關注度后,十堰食用菌產業借“中國歐盟地理標志互認證”的契機,再次迎來機遇,這一次,贏得的是國際市場關注。
食用菌產業現狀
房縣木耳歷史上有“燕耳”之稱,形容其品質好,肉質厚,泡發出來狀如飛燕。房縣花菇以其菌蓋上有龜裂的花紋,加上個頭比較小,具有明顯的地理標識特征,被冠以“菇中之王”的美譽。兩者在2008-2009年,先后通過農業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并一致被評為“2011年消費者最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100強品牌”。2010年,“房縣黑木耳”和“房縣香菇”同獲“第八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金獎”。
據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十堰參展的各種農產品博覽會上,香菇、木耳比較搶眼,在同類產品中,又以房縣的展臺來者最多,咨詢者大都奔著“房”字頭的香菇木耳而來,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7月21日,記者從市農業局種植業科了解到,2013年,我市食用菌年產量達2.5萬噸,產值9.37億元,出口創匯6309萬美元。全市從事食用菌生產的農戶達1.5萬戶,產能以房縣為主,城區及其他縣有零星種植。
市農業局農業產業化科科長杜明義介紹,我市生產的香菇木耳除供給本市及湖北省內各地市州以外,有4成以上的食用菌銷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地,部分品種遠銷德國、意大利、馬來西亞等國家。部分龍頭企業還與安康、河南、隨州等食用菌生產集中區縣90%以上的生產基地實現了產銷掛鉤,成為湖北省最大的食用菌集散平臺和外銷窗口之一。
十堰多年來培育了10多家龍頭企業,從事食用菌生產、加工和銷售業務,在產業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帶動作用。“盡管我市食用菌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很好地解決,將會成為阻礙我市食用菌發展的瓶頸問題。”杜明義說。
他將問題歸納為深加工能力低、栽培技術不規范、菌種市場混亂、品牌混亂各自為陣等。
當前,十堰食用菌產品以干品、鮮品銷售為主,精深加工尚未成大氣候。由于長期受制于資金、技術、設備、人才等因素,食用菌深加工提了多年,成效不明顯。
菇農對袋料生產過程中的選料、配料、滅菌、接種、發菌、管理等關鍵技術掌握不準,致使產量忽高忽低,品質難以保持在同一水平線。缺乏有效的菌種統一管理和質量檢測機制,菌種亂引、濫繁現象普遍,菌種質量無保證,亟需行業標準種植規范出臺。
在品牌包裝上,魚龍混雜,有的干脆濫用他人包裝,產品辨識度較低,難以區別優品、劣品。此外,包裝粗制濫造,不夠精致,也被人詬病。
杜明義說,此次“房縣黑木耳”和“房縣香菇”入選中國首批歐盟地理標志互認證名單,對行業是一種鞭策、鼓舞,由此帶來的品牌價值是:知名度提升、營養內涵可靠、質量有保證,必然帶來銷量的提升、價格的上漲,于行業大有裨益。食用菌企業應利用資源優勢,抓住機遇,在發展中解決瓶頸問題,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