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功能食品信任度的增加,功能型食品成為未來食品界發展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它是二十一世紀食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柱,而食用菌產品是繼植物性、動物性食品之后的第三類食品――菌物性食品也即功能型食品,其味道鮮美,而且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多種微量元素和維生素,被世界公認為“健康食品”,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和經濟、社會價值。近年來,國家實施“星火計劃”、“扶貧計劃”、“豐收計劃”及“菜籃子工程”以及“2005年山東省重大科技發展計劃”等一系列重大舉措,都把食用菌列入重要產業,成為目我國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面。食用菌產業已發展成為很多地區的支柱產業之一,為當地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三大統一做出了突出貢獻。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農業生態良性循環,建設資源節約型生態高效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選擇,也是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小康目標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我省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概況
我省作為食用菌生產大省,改革開放以來,尤其“九五”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農業科技等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食用菌從業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我省食用菌產業得到快速、持續、健康發展,表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其產量和產值連續名列全國前茅,尤其2004年已經躍居全國第三位,產量突破100萬噸,產值超過40個億, 年消耗農作物秸稈近200萬噸,從業人員超過200萬人,成為名副其實的食用菌生產大省。
1.食用菌產業的地位和作用
食用菌屬園藝類產品,在行業歸屬中劃為種植業,因為它具勞動力密級與資源密集的特點,即栽培生產需要占有大力勞動力和農業秸稈資源,故除個別外向型食用菌采用機械化、工廠化的集約栽培外,絕大多數分布在廣大農村,農民就地取材、就近建造菇棚、菇房等栽培設施來發展生產。因此,在我國現有國情下,食用菌產業最適合的主體就是農民,能夠直接促進農民增收、該產業在農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也就不難體現。
?? 我國是食用菌生產國和出口國,截至2005年,我國食用菌年產量已經突破千萬噸,占到世界總產量的七成以上,食用菌已發展成為繼糧、棉、油、果、菜之后種植業中的第六大支柱產業。在食用菌的國際貿易中,我國的貿易占到亞洲的80 %,占到全球的40%。已成為我國農產品出口創匯的重要商品之一。食用菌以其營養、保健、綠色的獨特優勢,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成為近年來農民增收的一大新亮點。
2.食用菌產業的特點和優勢
食用菌產業在我國是一個傳統產業,又是一個新興產業,也是朝陽產業,發展潛力很大。是農民致富奔小康的系統工程之一,也是發展生態農業、節約農業、循環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食用菌生產具有“不與農爭時,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占地少、用水少、投資小、見效快”等特點,是現代有機農業和特色農業的典范,正以其獨特的生產優勢、市場優勢、生態優勢成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的新熱點。
3.我省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歷史沿革
(1)改革開放以前,是我省食用菌產業發展的萌芽階段。改革開放前,我省栽培食用菌已有傳統的歷史,但是只是作為家庭副業。生產規模小,從業人員少,科研人員不足,加工企業幾乎為零;因此出現年產量最高不過幾千噸的局面。
(2)改革開放至二十世紀末,是我省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其間,栽培規模由小到大;栽培品種由單品種到多品種;從業人員和技術水平也有較大提高。截至1999年全省總產量達60萬噸,在全國列十幾位。
(3)從2000年至今,是我省食用菌產業迅速發展的時期。在前兩個階段發展的基礎上,由于各級黨委政府對農業的高度重視和支持,科研人員堅持不懈的努力,從業人員技術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國際國內市場對食用菌產品的巨大需求,都極大地推動了我省食用菌產業的迅猛發展。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全省食用菌總產量達到130萬噸,比2000年的72萬噸提高了80.6%;總產值60億元,比2000年的26.19億元提高了129.1%;出口額1.2億美元,比2000年的4863美元提高了150%;消耗農作物秸稈、農產品下腳料、廢棄枝條和木屑等農業廢料22.23億公斤,比2000年的10.91億公斤提高了102.8%;位列全國第三位。
4.我省食用菌產業快速發展的主要表現和做法
目前,食用菌產業在我省快速發展主要表現在:
(1)栽培模式迅速升級,栽培規模不斷擴大 栽培模式由原來的簡易土屋土棚發展為工廠化、磚體層架式立體栽培等現代模式。50年代以來,隨著戰后經濟復興,食用菌生產廣泛推廣了純菌絲體接種,像傳統的食用菌香菇、木耳,至今仍打孔接種。這一時期的技術總結為人工培養純菌絲,打孔接種。 70年代,由于人工培養純菌絲的興起,并開始采用木屑、棉籽殼等農副產品下腳料栽培食用菌。代料栽培的探索為食用菌發展提供了快捷的方式。本世紀,代料栽培更是得到了更大的改進,并推出了“以土代料”等優化的食用菌栽培技術。栽培規模由原來的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發展到科學規劃、統一布局、成方連片、整體推進。涌現出了許多年產值超過2億元的食用菌主產大縣,如莘縣、定陶、惠民、鄒城、新泰等市縣,他們的栽培面積均在200萬平方米以上。這里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鄒城市。2000年之前,該市食用菌主要是以農民自發、分散經營為主,規模小、產量低,當地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出來,2000年鄒城市委市政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立足本地資源優勢,把發展食用菌產業作為實施“科教興鄒”戰略,服務“三農”,推動小康社會建設的一項戰略性工作來抓,大力實施食用菌“強市富民工程”,取得了明顯成效。2005年全市食用菌栽培面積達到210萬平方米,發展食用菌規模生產基地80個,年產鮮菇4100萬公斤,消耗各類作物秸稈1.1億公斤,企業加工能力1.2萬噸,產值1.2億元,菇農年人均收入5600元。2005年,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優惠政策,財政專項列支300萬元資金,用于扶持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對新發展的食用菌栽培戶,市財政給予每平方米5元的建棚補助和每平方米10元的貼息貸款扶持;以鎮街為單位,新發展食用菌大棚規模達到5萬平方米以上的,獎勵鎮街1萬元。在市級各項優惠政策的基礎上,各鎮街也相應出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強的優惠政策,如平陽寺鎮對農民栽培食用菌實行原種、菌種、技術、購銷“四包”服務;對栽培面積達到200平方米的菇棚,獎勵菇農1000元,再提供1000元的貼息貸款。這些優惠政策的出臺,大大調動了農民種菇的積極性。該鎮前韓村農民張以生通過培訓學習,掌握了一整套食用菌生產技術,2004年投資3萬元,建菇棚1000平方米,當年收回成本,還盈余4000元;2005年,又投資30萬元建起了10000平方米的層架式雙孢菇大棚。鳧山街道辦事處周長贊,利用庭院建成地下栽培200平方米的層架菇房,年純收入15000元。目前,全市17個鎮街食用菌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發展食用菌專業村550多個、專業戶5100戶,發展各類規模的菇棚7300多個。出現五種栽培模式:一是庭院栽培模式――實際實用、收效快捷;二是大棚栽培模式――易于操作、成本降低;三是菌糧、菌菜立體間作栽培模式――種多收、效益翻番;四是高標準層架周年栽培模式――常年生產、效益連城。五是有機訂單栽培模式――操作規范、出口創匯。再如我省定陶縣,他們根據當地實際,以發展雙孢菇為主導品種,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2005年全縣共發展雙孢菇300萬平方米,產菇4.6萬噸;產值3億元,從業人員達4萬人。2003年12月14日,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定陶縣馬集鎮食用菌生產基地時,對該縣以食用菌為突破口,搞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區域布局,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和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增加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做法給予充分肯定。再如新泰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始終把農業放在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來抓,并把食用菌作為全市農業五大主導產業之一和循環經濟的重點,納入考核,賦予政策,食用菌產業出現了蓬勃發展的新局面。截至2005年,全市食用菌大棚已達到2.9萬個,栽培面積530萬平方米,年產食用菌鮮品6.6萬噸,銷售收入2.3億元,食用菌產業逐漸成為新泰市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
(2)栽培品種逐步走向多樣化 由原來的栽培平菇為主轉變為以平菇、雙孢菇、香菇、金針菇、草菇、木耳等六大主栽品種,同時一些珍稀菇類如白靈菇、阿魏菇、真姬菇、杏鮑菇、雞腿菇等也得到較快發展。據統計,2004年平菇產量達44.38萬噸;雙孢菇產量22.82萬噸;香菇產量14.84萬噸;金針菇產量7.41萬噸;草菇總產量5.13萬噸。木耳產量 萬噸。雞腿菇、杏鮑菇、白靈菇、真姬菇等珍稀菇類總產量約達10.26萬噸。
(3)食用菌產品市場進一步拓寬 由原來的就地銷售,向外省提供原料為主,發展成為以當地龍頭企業就地加工為主。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省擁有食用菌加工企業近百多家,其中注冊千萬元以上的有十幾家。像我省的煙臺九發集團,由94年資產幾百萬以生產為主的小型企業,發展成為目前擁有資產5個億、員工近萬人,年創利稅2億元的大型國家級龍頭企業,號稱我國唯一的一家世界第一、亞洲最大、唯一上市的食用菌大型龍頭企業。這些企業的誕生和壯大,有力地帶動和推動了我省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
(4)菌政管理得到加強 由原來的菌種無人管理、生產經營無序、產品質量無保證、貿易糾紛不斷坑農害農時有發生轉變為目前管理規范、科學有序、信息暢通、服務優質的新局面;菌需物資的供應也逐步走向正規。近年來,省食用菌工作站協助省農業廳制定并下發了一系列關于加快食用菌產業發展、加強食用菌行業管理的規定和意見。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也相繼采取一系列切實有效措施,加強菌種生產經營管理工作,為食用菌產業健康發展提供可靠的保證。
(5)科技研發力度日益加大。許多公立、民辦、集體科研部門也積極投入人力、物力,加大對食用菌高新技術的科研攻關力度 據初步統計,全省從事食用菌科研的市地級以上研究單位有30多家,縣級近百家,專職科研人員近千人。他們根據國內外市場需求,開發高檔次、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三高”食用菌高新品種。研制一代、生產一代、儲備一代,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真正形成了一批帶動整個食用菌發展和在國內外市場上有競爭力的優質品種,并針對生產出現的制約因素,進行科研攻關。他們還常年奔跑在科研生產第一線,當參謀、搞指導,解決菇農生產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目前,全省已建立了一支多層次、結構合理的食用菌專業技術隊伍,形成了縣、鄉、村三級的生產技術推廣網絡。
(6)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業務素質得到較快提高 為全面提高我省從業人員的業務技術水平,省、市、縣、鄉四級,每年舉辦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培訓班近千個,培訓人次近五萬。目前有近萬名技術人員常年活躍在基地生產第一線。
二、我省食用菌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發展機遇
近年來,盡管我省食用菌產業發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還存在一些制約因素:
1.從對食用菌產業發展的認識上看,有少數地區存有認識滯后的問題 這種認識滯后,既表現在對食用菌產業發展潛力、前景認識不清上,也表現在對促進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意義認識不足上;既表現在管理服務思想和管理服務方式的不適應上,也表現在生產經營和產品營銷的不適應上。這種滯后認識,不僅體現在一些領導者、管理者身上,也體現在一些生產者和經營者身上。觀念影響行為,思路決定出路。要我省的食用菌產業獲得健康迅速發展,必須首先有效解決認識滯后的問題。
2.從食用菌生產發展的角度看,存在組織化程度低,標準化程度差,規模效益小等問題 如現在一些地區食用菌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低,甚至處于沒有組織的自發生產階段;食用菌品種比較單一,產品質量不高不穩,形不成規模優勢。
3.從食用菌產業發展的角度看,存在科研力量弱,產業化程度低,產業鏈條短的問題 如食用菌珍稀品種開發遲緩,食用菌加工業發展緩慢,精品、品牌意識缺乏,綜合開發利用和深度開發不足,產業化發展步伐滯后等。
4.從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環境看,仍存在許多制約食用菌快速發展的宏觀和微觀環境因素 如市場發育不夠成熟,且規模較小;發展資金缺乏;市場需求的可持續成長力不足;重生產輕營銷、重產量輕質量的現象比較普遍;市場監管不力,管理體制不順,管理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此外,產業政策的系統化、稅收政策的激勵性、政府農業投入的數量和方式、產業組織的形成機制和運作形式、市場主體和管理主體的積極性調動等問題,也需要開展深入研究并按照產業發展的要求進行適當的調整。
5.從食用菌菌政管理的角度看,仍存在種種制約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管理因素 如管理體制不健全,服務體制不配套,信息渠道不暢通,缺乏食用菌菌種行業質量標準,菌種質量參差不齊,食用菌菌種市場管理不規范,監督檢查管理不力,坑農害農事件時有發生,菌種糾紛不斷。
我省食用菌產業發展雖然存在諸多問題,但同時也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
(一)政策機遇 剛剛結束的全省農村工作會議和農業工作會議,對“十一五”期間及今年的“三農”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號召全省上下要把發展農村生產力、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中心任務,努力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新突破,同時省委省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惠農政策,我們要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科學規劃、精心指導、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全力推動全省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
(二)市場機遇 當今,人們飲食觀念和習慣正在改變,由吃得飽、吃得好逐步轉向吃得營養、吃得健康。人們膳食結構逐步向營養、抗病、保健、無公害方向發展,人們對營養和保健食品越來越重視,特別是對天然綠色食品的消費熱情極高,食用菌產品的發展順應了這一朝流。對食用菌產品的需求的勢頭不減,消費量每年以10%的速度持續上升,市場常常供不應求。據統計,按2004年全國食用菌總產量1160萬噸計算,全國人均年消費食用僅8.92公斤,還不到西方發達國家及港澳臺地區10年前提出的年人均消費10公斤的標準。食用菌產品市場有著廣闊的前景。
(三)資源機遇 據統計,我省僅農作物秸稈每年出田4000多萬噸。大自然不僅給了我們豐富的食用菌物種資源而且留下了巨大的培養食用菌的原料。但是,目前,我們的農作物秸稈利用率不足60%,其中食用菌更是占不到10%。因此,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也加快了這些生物再生物質的開發利用,從而消除了因焚燒、腐爛等造成的空氣和環境污染,減少資源浪費,有效地延長生態鏈和食物鏈,并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 龐茂旺 高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