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報》近日發微博提醒消費者注意防范野生菌中毒,并稱“不吃不認識的野生菌,烹飪時油要充分,加熱要充分,多放些大蒜”。
但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毒菌專家楊祝良告訴記者,這些方法并不靠譜,大蒜變色驗毒只對個別蘑菇毒素有效;如果蘑菇真有毒,高壓鍋壓一天依舊有毒。
毒菇難辨別,曾毒翻食品監督人員
《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讓很多吃貨認識和了解了野生菌中的貴族——松茸。近年來,野生菌的營養價值受到很多消費者的青睞,隨著雨季到來,野生菌也進入了采食旺季,但隱藏其后的中毒風險不可忽視。
《人民日報》發微博稱,“近日,昆明多人因食用野生菌中毒。去年,云南有659人因食用野生菌中毒,24人死亡。醫生稱野生菌中毒輕則胃腸道不適、幻視,重則溶血、損害肝腎。提醒:不吃不認識的野生菌,烹飪時油要充分,加熱要充分,多放些大蒜。”
關于野生菌,民間有很多傳言,如“大蒜驗毒,變色有毒,不變可吃”、“高溫加熱即可殺毒”、“烹飪過程多放大蒜”等等,人民日報的提醒切合了這些說法,但經過這樣的處理,食用野生菌就變得安全了嗎?
楊祝良教授告訴澎湃新聞,高溫加熱也不一定能夠殺死毒菌,比如黃蓋鵝膏,毒素非常穩定耐熱,高壓鍋壓一天依舊是有毒的。大蒜變色驗毒只對個別蘑菇毒素有效。
此外,楊祝良介紹,野生菌容易出現食物中毒,這是因為村民采摘野生菌賣給收購商,收購商再交給工廠加工,最后賣到超市,野生菌的采摘收購很分散,這導致溯源和監管都很難。而有的毒蘑菇難以辨認,村民容易誤采。
不止村民不易分辨毒蘑菇,連執法人員也可能中招。
楊祝良回憶稱,他有一次去廣州出差,與當地食品監督人員去一家野菌店用餐,幾小時后都出現全身發軟的情況,后來楊祝良與他們一起回店內檢查,發現該店野生菌品種繁多,其中就混有毒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