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記者從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楊祝良研究組在多年積累的基礎上,與國內外專家合作,在全世界毒蘑菇(劇毒鵝膏)的物種多樣性、分布格局和演化歷史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BMC進化生物學》。
該研究組博士蔡箐基于5個基因片段的DNA序列,并結合形態學和生態學特征研究發現,之前對劇毒鵝膏物種多樣性的認識和估計不足。為此,在剔除原先誤置于鵝膏屬劇毒鵝膏組的5個物種后,其他28個物種構成了一個單系,其中50%的物種可能是新物種。鵝膏屬中的鵝膏毒肽和鬼筆毒肽屬于單次起源,為劇毒鵝膏的共同衍征。
同時,生物地理學分析表明,劇毒鵝膏很可能起源于古熱帶,起源時間不晚于古新世早期,其東亞—北美東部、歐亞—北美—中美的間斷分布格局主要形成于漸新世中期至中新世中期。東亞—北美東部、歐亞—北美—中美等洲際間的姐妹種或姐妹群的親緣關系,可以通過古熱帶起源、白令路橋遷移和隨后中新世中期至現在的氣候變化所驅動的隔離分化等很好地解釋。這些發現表明長距離擴散和隔離分化共同造就了外生菌根真菌現今洲際間斷分布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