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節已是白露,一簇簇、一堆堆,蘑菇朵朵似云來。雞腿菇、金針菇、鳳尾菇、杏鮑菇,水乳般嫩白,鑲嵌著暗黃色的金邊,擺上超市,成為秋令果蔬“新鮮貨”。
按常規,白露前后,菌種才裝袋。可今年鮮菇已上市,早于往年。省食用菌協會會長曹文成解釋,看好發展“錢”景,大戶舍得投入,設施栽培增多,故而上市較往年早。
有關統計表明,近3年,我省食用菌快速發展,無論產量、產值,年增長均超20%。一年春秋兩季,總產量已接近60萬噸。小小蘑菇,已長成一個年產值超35億元的大產業。
五大蘑菇帶
上世紀80年代,我省一些農村開始嘗試食用菌生產。20多年來,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菇農收益不穩定,食用菌產業徘徊不前。2000年,全省食用菌不足26萬噸,總產值16億元。
轉機出現在2001年。一些農村大戶紛紛創辦公司,成立專業技術協會,全省食用菌開始走上“科技興產業,能人做經紀,公司連基地,農民入協會,規模出效益”的發展道路。安仁縣鄺小軍掰著指頭跟記者算賬:加入協會以前,自己種1畝地食用菌,1年滿打滿算,只能賺到6000多元;加入協會后,1畝地可賺11000多元。
與產業發展同步,新品種選育取得進展。省科技廳發布“珍稀食用菌新優品種選育”項目,由省食用菌研究所牽頭,省林科院、湖南師大、湖南農大等單位參與協作,在食用菌育種、栽培、加工等領域展開系統研究,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杏鮑菇、巴西菇、大球蓋菇、茶薪菇等珍稀品種涌現。各地因地制宜,突出“一地一品”特色。安仁推廣“協會+基地+農民”模式,組織5000多戶農民栽培珍稀菌,成了中南地區最大的珍稀食用菌生產基地;靖州30多家企業帶動農民生產茯苓,占據了全國茯苓市場的半壁江山;省食用菌研究所與多家企業聯姻,在長沙縣春華鎮建立全省技術和生產設備最先進的珍稀菌工廠化生產線,配套萬畝標準化生產基地。
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靖州、通道為中心的湘西藥用菌產業帶;以寧鄉為中心的高檔新鮮菇產業帶;以衡東為中心的反季節食用菌產業帶;以安仁為中心的珍稀菌產業帶;以桃江、澧縣為中心的湘北食用菌產業帶。
加工是“短腿”
放眼全國,我省食用菌生產規模雖已躋身“十強”,但從出口創匯額來看,我省在全國居第11位,僅相當于出口最多的福建省的1/9。
這種狀況說明,我省食用菌產業還不大不強。全球綠色食品采購中,我國的食用菌是最具競爭力的產品之一。但我省食用菌停留在鮮銷階段,部分農民因對市場缺乏了解,害怕承擔風險,不敢投資辦廠。政府有關部門也缺乏足夠的重視和引導,更沒有配套政策支持,各方面的積極性尚未完全調動起來。
投入還太少,缺乏產業發展資金。我省對食用菌科研開發與成果轉化的投入較少,貧困地區發展食用菌缺乏啟動資金。我省食用菌在國內市場大多是散裝鮮銷,雖然近年來出現了一些食用菌干品、鹽漬品、罐頭、方便食品、調味品等系列產品,但由于加工企業規模小,產品在市場上占有率低。目前,我省食用菌加工產品市場基本為外省所占,出口則基本以間接出口為主。我省食用菌加工企業中,僅有靖州食用菌公司、寧鄉科盟公司等幾家企業有能力直接出口,大多數的食用菌企業都是加工初級產品,出售給福建、廣東、浙江等地的企業間接出口。
從四方面突破
相關資料顯示,美國食用菌每年人均消費量為4.5千克,日本為5千克,法國為6千克,且全球消費量正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遞增。在國內,按人均計算,消費量還不到0.25千克,僅為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1/10。目前我省食用菌在國內市場所占份額只有4%左右。出口量不大,去年全國出口創匯額達9.64億美元,我省僅為3800萬美元。
省政府已確定將食用菌列入“中部崛起”重大農業項目,規劃至2010年,全省食用菌總產量達到100萬噸,總產值80億元,實現出口創匯1億美元,躋身全國“五強”。
實現這一目標,要從四個方面著力。一是抓好科學規劃。立足出口優勢和銷售特點,各地在生產上要走“少品種、專而精”的道路,把特色產業帶做強;二是大力扶“龍頭”。龍頭企業是生產技術、種子供應、產品收購、加工銷售的主體,是產業最關鍵的“支點”,省里要扶優扶強龍頭企業,各主產區要扶持龍頭企業,帶動生產基地建設;三是抓標準化生產。逐步完善與國際接軌的食用菌質量標準體系,加強生產的全程監測,包括菌種來源、產地環境、操作方式、產品包裝等,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四是加強科研開發。組織科研單位,加強協作攻關,提高先進技術的入戶率,為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作者:記者張尚武 喻文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