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那坡縣地處中越邊境,是廣西陸路邊境線最長的縣份之一,與越南高平、河江兩省的河廣、通農、保樂、保林、苗皇5個縣接壤,邊境線長達207公里,有46條通道(便道)與越南相接。而百南鄉是該縣4個邊境鄉鎮之一,邊境線也長達48公里,居住著壯、漢、苗、瑤4個民族9991人。該鄉盛產八角、玉桂、桑蠶、竹筍、西貢蕉等各類經濟作物,2013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5870元。聚居著65戶125名苗族同胞的少數民族村——桂林新村,由于地處大石山區,人均土地占有率不足0.2畝,自然環境惡劣,沒有產業支撐,大部分苗族群眾只能靠政府發放的救濟金生活。據悉,桂林新村因2001年由桂林市援建,將散居的苗族群眾異地搬遷到此居住而得名。
為改變該村的落后面貌,使邊境少數民族群眾增產增收,進一步促進民族團結,維護邊疆穩定,那坡縣決定將桂林新村納入百南鄉“田—桑—蠶—菇—有機肥料—田”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在該村發展食用菌項目。該項目既不占匱乏的土地資源,又可以讓苗族群眾在從事傳統農業的同時進行食用菌種養,實現戶戶有經濟收入。一直以來,種桑養蠶是百南鄉群眾脫貧致富的主要手段之一,該鄉有桑園近5000畝。以前,沒用的桑枝只能當柴火燒,現在,位于該鄉規迪村的桑枝食用菌生產基地年可綜合利用80萬公斤桑枝來生產食用菌棒。為保證當地群眾收入,該鄉不僅免費供給食用菌棒,還在該村建設食用菌棚,并制定了木耳最低保護價。今年以來,百南鄉免費供給桂林新村2.7萬棒食用菌棒,產出食用菌2.5萬斤,產值約12.5萬元,實現戶均增收2倍以上。
如今,嘗到甜頭的苗族群眾積極響應鄉里發展食用菌的號召,一心一意奔富路。小小食用菌棒在增加苗族群眾生產收入、改變其生產生活方式的同時,更促進了壯苗漢群眾一家親,對維護邊疆穩定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