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種植食用菌特省心,技術方面的活均由合作社負責,銷售由合作社幫我們與客商牽線搭橋,只要菇子一出就根本不愁賣……”提及南陵縣家發鎮永林村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當地眾多種植戶直言加入合作社的好處:“去年我們承包了幾畝食用菌棚,去掉前期投資,按每畝1萬元計算,純收入就有好幾萬元,這比種地要劃算許多!”
走進永林村食用菌合作社成員的種植大棚中,考慮其生長環境的需要,棚內的可見度并不高。記者起初只能看見一堆堆白色的柱狀物,似乎沒有發現食用菌的“身影”。走近細細一看,才看見一朵朵“盛開”的蘑菇。
“你們以前看到種在木材上的那是香菇等品種,我們現在種植的是平菇等品種,技術要求與生長環境不一樣。”合作社負責人范中東介紹說,平菇特別適宜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現在市縣及周邊區域的平菇,90%貨源均來自該合作社的70多戶種植戶。
“別看我現在好像是一名食用菌種植專家,其實我也是半路出家的‘門外漢’。此前,我一直在村里辦的一家水泥加工企業上班,收入跟現在沒辦法比!”范中東笑著說,上世紀90年代初,“不安分”的他總在尋思著,如何能找一條與眾不同的致富創業路。一次偶然中,他通過收聽廣播節目,得知種植食用菌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后,當時便帶著試試看的想法,前往揚州一家食用菌培育基地,誰想這一去就從此與食用菌結下了不解之緣。
起初,范中東也是抱著邊學邊試的態度,進行小規模與小棚區種植食用菌。盡管初次產量還可以,由于受到當時觀念的影響,當地及周邊許多人認為這種人工培育的食用菌,與“野蘑菇”類似可能有毒副作用,不敢購買食用,收益極低。不甘心失敗的范中東再次調整思路,投入了16萬余元,再次引進香菇、金針菇等新菌種種植。然而,就在蘑菇“開花”即將“結果”時,由于技術不過硬,沒有掌握好天氣變化,產量大打折扣,不僅沒有收回成本,還一下子損失了近10萬元投資。
走進永林村食用菌合作社成員的種植大棚中,考慮其生長環境的需要,棚內的可見度并不高。記者起初只能看見一堆堆白色的柱狀物,似乎沒有發現食用菌的“身影”。走近細細一看,才看見一朵朵“盛開”的蘑菇。
“你們以前看到種在木材上的那是香菇等品種,我們現在種植的是平菇等品種,技術要求與生長環境不一樣。”合作社負責人范中東介紹說,平菇特別適宜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現在市縣及周邊區域的平菇,90%貨源均來自該合作社的70多戶種植戶。
“別看我現在好像是一名食用菌種植專家,其實我也是半路出家的‘門外漢’。此前,我一直在村里辦的一家水泥加工企業上班,收入跟現在沒辦法比!”范中東笑著說,上世紀90年代初,“不安分”的他總在尋思著,如何能找一條與眾不同的致富創業路。一次偶然中,他通過收聽廣播節目,得知種植食用菌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后,當時便帶著試試看的想法,前往揚州一家食用菌培育基地,誰想這一去就從此與食用菌結下了不解之緣。
起初,范中東也是抱著邊學邊試的態度,進行小規模與小棚區種植食用菌。盡管初次產量還可以,由于受到當時觀念的影響,當地及周邊許多人認為這種人工培育的食用菌,與“野蘑菇”類似可能有毒副作用,不敢購買食用,收益極低。不甘心失敗的范中東再次調整思路,投入了16萬余元,再次引進香菇、金針菇等新菌種種植。然而,就在蘑菇“開花”即將“結果”時,由于技術不過硬,沒有掌握好天氣變化,產量大打折扣,不僅沒有收回成本,還一下子損失了近10萬元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