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進祥云鎮薛召村菌菇種植大棚,只見“種植廠房”內,一朵朵嬌嫩肥碩的杏鮑菇如“小雨傘”般從肥沃土地探出,似“白珍珠”撒滿田間,盡顯蓬勃生機;“育種產房”里,一層層菌種棒整齊排列,上演著鄉村產業振興的生動圖景。
菌菇大棚里的“四季豐收曲”
“大棚里種的是杏鮑菇,生長周期短,每兩天就得采摘一次,一次能出300多斤。農忙時,會雇傭村里的人,負責采摘、分揀、打包、裝車等工作,今天下午就要出棚,運往鄭州的食品廠,市場價5元一斤,收益還算可以。”種植戶侯一強難掩豐收喜悅。
為實現大棚收益最大化,薛召村菌菇種植采用育繁推一體化模式,自主培育羊肚菌、杏鮑菇、草菇、平菇四大類菌種,并改良出高溫、低溫杏鮑菇品種,按照季節差異化種植:春季種平菇,夏季種杏鮑菇,秋季種草菇,冬季種羊肚菌和平菇,真正實現了大棚“四季不空擋、四季出菇忙”。
傳統種植向現代化轉型的“破局之路”
盡管菌菇產業已初顯成效,但發展瓶頸依然存在。侯一強坦言,菌菇對生長環境要求苛刻,目前大棚僅實現自動化通風,濕度控制主要依賴人工,傳統生產方式耗費精力,稍有不慎就會影響品質和產量。
“我們計劃進行自動化、數字化改造升級,實現溫度濕度智能調控,逐步從傳統種植向現代化轉型。”面對挑戰,侯一強已有清晰規劃。此外,他還懷揣遠大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提升產業規模化水平,實行“種植聯農”模式,打造菌菇產業連片區,帶動更多村民務工就業;同時拉長拉寬產業鏈條,向食品行業延伸,開發菌菇粉等精深加工產品,提高附加值,打響調味料“金字招牌”,推動產業向高質高效邁進。
黨建紅引領產業興的“頭雁效應”
薛召村菌菇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黨建的引領和“頭雁”的帶動。2023年,薛召村立足“一村一品、一村一策”,利用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36.83萬元建起6座菌棚,承包外租給種植戶。該村黨支部書記趙愛民為盤活產業項目,帶領種植戶赴臨縣菌菇種植基地參觀學習,引進科學技術和高新品種。
此后,進大棚看長勢、問效益、出主意、學技術成為趙愛民的工作常態。從“門外漢”到菌菇種植“行家里手”,他將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幫助解決生產技術、育種等難題,推動產業穩步發展。“產業能穩步成熟,多虧了趙愛民書記的關心和幫助!”侯一強感激地說。
薛召村菌菇產業的崛起,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實踐。如今,在祥云鎮,像趙愛民這樣勇于擔當、真抓實干的“頭雁”正帶領群眾以產業興旺為基石,通過建機制、搭平臺、供服務、賦效能,推動特色產業提質增效,為鄉村振興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