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以前,隨州食用菌產業也處于原始粗放、低價競爭的無序狀態,那時香菇出口企業多達四五十家,互打價格戰。”隨州市商務局副局長、市貿促會會長袁冬國說。
從那時起,全國食用菌行業開始轉型,推行深加工。為整合行業資源,避免惡性競爭,隨州也開始了系列動作。
招商引資,合并重組。幾年間,在隨州市政府的引導下,隨州食用菌企業紛紛重組,由原來的眾多企業聯合成立中興、聯豐、銀兆、三崗、龍泉等5家大型企業,此后,又進一步整合,成立三友、裕國、榮盛隆三家公司,再又發展出炎帝科技、神龍生態等龍頭企業。
除引導企業提檔升級外,幫助企業解決資金、環境難題,是政府扶持的一個重要方面。
香菇產品的國際市場前景非常好,企業的加工能力也達到了一定規模,卻遭遇資金難,怎么辦?
政府想辦法。一方面,政府從財政拿出資金進行支持,另一方面,創新融資模式,如市國稅局開展出口退稅質押貸款,為企業解決資金難題。
袁冬國說,不像現在一個企業動不動幾個億的資金,“當時一個企業總資產不到2000萬,它的滾動資金至少要5000萬,政府不想辦法,企業哪來的錢?”
2012年,受國家出口退稅政策取消影響,隨州食用菌出口患上“重感冒”,行業低迷。“之前一公斤60多元收購的香菇,出口價一下子降到47元。”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業老總說,當時賣了虧,不賣資金周轉又有問題。
此時,隨州市專門出臺“出口一美元獎勵一分錢”政策,政府還拿出3000萬元風險抵押金,幫助企業融資,度過難關。
企業的發展壯大,也讓某些部門起了歪心思,亂收費、亂罰款現象愈演愈烈,有的企業逼得沒辦法,拿著一摞摞的罰款單,向市委市政府反映情況。
“不能讓這些害群之馬把我們的企業搞垮了”。市委市政府當機立斷,成立專項組,由市商務局牽頭,市紀委配合,對相關部門負責人進行查處。
“只有把這個產業做大、做好、做強,我們出去說話才有底氣,才有面子”。袁冬國說,從那以后,亂收費現象基本杜絕了,部門真正成了企業的保姆、娘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