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種植需要的密環菌
天麻種植需要的萌發菌
仿野生難題破解昭通天麻“二重身”登場
到上世紀50年代,昭通全市野生昭通天麻年收購量僅有30噸左右。但從昭通市天麻特產局提供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2013年,昭通全市天麻產量已高達28000噸。昭通天麻產量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突破,不得不提到兩個人:周鉉和王勁松。
1966年~1979年,原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周鉉一頭扎進彝良小草壩。13年間,周鉉潛心進行天麻無性、有性繁殖實驗并獲得成功,他因此被稱為中國天麻有性繁殖法創始人。
下面,是野生天麻“二重身”仿野生天麻時間。
雖然周鉉改寫了天麻只能野生不能種植的歷史,但為天麻提供營養的萌發菌和密環菌研發技術一直沒有攻破。為了保證天麻生長,很多天麻種植戶的兩菌基本都是去野外采集,導致種植規模小,產量有限。而王勁松的無意造訪,卻讓昭通天麻的規模化種植成為可能。
作為一個獨具眼光的資深投資者,現為昭通天麻產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的王勁松對農村產業、農村經濟都比較關心。“大家都在講,農業是未來30年的最大的金礦。到底投資什么呢?沒有人知道。”在到昭通之前,王勁松先后考察過云南的三七、瑪卡、石斛等,卻沒有一個產業打動他。
直到2008年,王勁松和政府人員一起到昭通做金融考察。當地人說昭通太窮了,希望王勁松捐兩個希望小學,王勁松記住了那句話。但一個地區的貧困,不是捐兩所希望小學就能扭轉的。
“如何才能扶貧?只有全民參與一個產業,才能扶貧;只有資本,才能創造利潤。當時就想,那去種田好了。”之后,王勁松即走進昭通天麻產地調研。當時三七天麻正處于上升期,但昭通天麻卻波瀾不驚。一開始,王勁松還覺得奇怪。當真正到昭通彝良小草壩,王勁松才恍然大悟為什么昭通天麻一直沒有市場動靜。
“用一個領導的話說那就是:‘到了昭通彝良,心就涼了半截。’2009年,彝良地區還很落后,從昭通到彝良要走8個小時。當地天麻完全沒有產業化雛形,大多為散種、散收。因為沒有兩菌,農民種植成本高昂。當時我們的想法是,讓當地龍頭企業帶動天麻種植。調查的結果是,沒有這樣的天麻企業。我們只能自己開創,成立彝良縣小草壩野生天麻開發有限公司,專注于兩菌的研發。”
經過3年的努力,王勁松公司的兩菌培植技術日趨成熟,并源源不斷地將優良菌種輸送到種植戶手中,助推當地農民通過天麻種植實現自我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