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網訊:香菇和湘蓮都是人們餐桌上的營養大師,而讓人想不到的是,這兩者不僅在餐桌上可以合作,在生產過程中也有著親密的關系。
湘潭縣石潭鎮的馮應龍是該縣食用菌種植大戶,業務的發展使他開始擔憂制作培養基的原材料——木材資源的開發對環境造成的危害,讓人感到些許“不自在”。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蓮殼和木材有些性質是相同的,于是萌生了用蓮子殼代替木屑生產香菇的想法。
湘潭縣是全國有名的湘蓮之鄉,每年加工蓮子要產生2萬多噸蓮殼。大多時候,這些蓮殼曬干了就被焚燒處理,沒曬干則直接丟掉,成為煩人的廢品。如果能用蓮殼來生產香菇,就地取材,就真的是名副其實的變廢為寶。
2011年初,八角香菇專業合作社找到湘潭大學化工學院,開展合作研究,嘗試利用廢棄蓮殼來培植香菇。研究結果證明了馮應龍之前的“猜測”,湘蓮殼中含有豐富的粗纖維等適宜食用菌生長的營養物質。經過持續的試驗、攻關,蓮殼菇棒被配制出來。
馮應龍馬上帶領社員,到處收集蓮殼,把合作社原來的幾百萬個木屑菇棒逐步變為蓮殼菌棒。
在吹著空調的大棚里,馮應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過去,1畝大棚擺放1萬個菇棒,一年分夏菇和冬菇兩季,每畝大棚共需木材16立方米,合作社共有總面積500多畝的大棚,一年下來要消耗木材8000多立方米;現在,用蓮殼作主要原料,每年可節約木材6500立方米左右,而且香菇單產可提高20%。
湘潭縣石潭鎮的馮應龍是該縣食用菌種植大戶,業務的發展使他開始擔憂制作培養基的原材料——木材資源的開發對環境造成的危害,讓人感到些許“不自在”。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蓮殼和木材有些性質是相同的,于是萌生了用蓮子殼代替木屑生產香菇的想法。
湘潭縣是全國有名的湘蓮之鄉,每年加工蓮子要產生2萬多噸蓮殼。大多時候,這些蓮殼曬干了就被焚燒處理,沒曬干則直接丟掉,成為煩人的廢品。如果能用蓮殼來生產香菇,就地取材,就真的是名副其實的變廢為寶。
2011年初,八角香菇專業合作社找到湘潭大學化工學院,開展合作研究,嘗試利用廢棄蓮殼來培植香菇。研究結果證明了馮應龍之前的“猜測”,湘蓮殼中含有豐富的粗纖維等適宜食用菌生長的營養物質。經過持續的試驗、攻關,蓮殼菇棒被配制出來。
馮應龍馬上帶領社員,到處收集蓮殼,把合作社原來的幾百萬個木屑菇棒逐步變為蓮殼菌棒。
在吹著空調的大棚里,馮應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過去,1畝大棚擺放1萬個菇棒,一年分夏菇和冬菇兩季,每畝大棚共需木材16立方米,合作社共有總面積500多畝的大棚,一年下來要消耗木材8000多立方米;現在,用蓮殼作主要原料,每年可節約木材6500立方米左右,而且香菇單產可提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