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1960年代末期臺灣農業生產開始萎縮,政府為了改善產業結構,尋求新的產業經營方式,突破產業發展瓶頸,促進產業轉型,規劃利用產業資源吸引游客前來游覽消費,享受田園之樂,并促銷特色產品,因此,農業與休閑觀光結合的構想應運而生。自1989年后,由于國民所得有所提高,使消費能力提升,消費結構發生改變,民眾對休閑旅游需求逐年增加。
休閑農業是目前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政策及趨勢,即是利用來自產林的產業資源,結合生產、生活及生態三生一體的農業經營方式,跨越產業生產、農產加工及農業休閑服務業等三級產業,其有教育、經濟、社會、游憩、醫療及療養、文化、觀光、體驗和環保等功能,對未來農業及農村發展均有長遠性的影響。
報告中,洪教授提出了體驗農業的概念,他介紹到:產業體驗的內涵包括娛樂體驗、教育體驗、跳脫現實的體驗、美學體驗。2000年開始,體驗式消費產業在全球成為一種風尚,當“體驗”、“感覺”變成可以銷售的經濟商品時,經營者則順應體驗產業的潮流,精心設計各種情境及產業,并說服消費者為體驗付費。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花錢購買體驗,享受回歸自然景觀、森林浴式的生態旅游及農業體驗旅游。農業本身擁有最多的自然資源,可以提供成為人們對自然體驗最適當的產業。以農業體驗為出發點,山林田園景觀及動植物等都可以作為游客體驗的素材。
洪教授指出:近50年來世界菇類產業在各個方面都發生了改變。栽培方式發生了改變,逐漸走上設施化及工廠化,栽培介質及生長條件走上標準化作業;季節收入改變,菇類生產具有季節性,收入也相應的具有季節性;溫控設施改變,由自然無溫控簡易設施發展為溫控精密設施;栽培介質改變,由特定樹種木屑變為替代介質;作業機械改變,從機械化變為全自動化;生產及利用方式、附加價值等改變等多方面發生了改變,從而促進了世界菇類的發展。
洪教授總結到:菇類農場轉型為休閑化、多元化及養生化產業,是生活水平提升后的必然趨勢。菇類休閑農場具有養生、休閑觀光及教育功能的產品及行銷機制,則是未來菇類農場經營的另一個生機所在,也是一種利他(地區)利己(農場)的良好產業發展。
據悉:“2014全國食用菌生態化技術研討會暨食用菌休閑觀光產業發展論壇”由中國菌物學會、杭州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易菇網承辦,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海峽兩岸菇業聯誼會、杭州市食用菌協會、杭州華丹農產品有限公司共同協辦。與會人員來自全國28個省市近300人,其中臺灣組團30多人參加此次會議。此次會議將生態化的概念融入食用菌產業,在食用菌產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必將進一步推動和促進全國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