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壽橙認為菇耳生產是現階段山區經濟的最優選擇。張老先生以龍泉為例,講解了如今龍泉食用菌產業發展正在逐步實現可持續發展,并以初步達到菇林和諧,三十年菇耳,為龍泉創造了51.24億元的社會財富。龍泉食用菌生產還創造了三分之一的農業產值,農村中三分之一以上的收入來自食用菌。
目前,闊葉樹枝椏廢材使用價值已經超過松、杉。具體表現有,菇耳發展后,技椏廢材,每m³高達900元,超過松、杉,從此,林農特別重視闊葉林營造和保護;木材加工企業的木屑、廢材成了搶手貨,收入約占總產值6%;解決了南方林區闊葉林雜木出材率低,廢材利用困難的大難題;龍泉市30年商品材外運577.1萬m³,而30年菇耳相當640萬m³木材,木腐菌已經超過木材收入。報告中提到,蓄積上升出乎意料之快,2015年將達2043萬m3;如今日、韓和我臺灣山區十分重視香菇生產,更有專業營林工程師研究菇林和諧之道、業內專家針對菇耳生產進行研討,這表明香菇產業正被越來越多的人及地區所重視。
張壽橙呼吁要認真履行《循環經濟法》重視木腐菌發展,將企業廢棄物處理作為法定義務,提倡再循環、再利用、少廢棄的循環經濟模式,遵循資源利用的減量化(Reduce)、產品的再使用(Reuse)、 廢棄物的循環(Recycle)的3R原則;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體系下,要尊重菇農,明確菇耳生產有利于森林生態的良性發展。
張壽橙認為:菇林矛盾不是學術問題,而是人為制造的權力搏奕的手段。若農林一家,如同日、韓、和我國臺灣省及東北,哪有菇林矛盾?若對農者與弱者多一點敬畏與感恩、寬容與平和,還會那樣殘暴地去剝奪她們的生存權利?菇林矛盾最終解決必須靠改革,靠制度設計,靠睿智與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