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被國際營養學界稱為“植物性營養食品的頂峰”,不僅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還具有強身健體的作用。作為健康食品,食用菌產品市場持續看好,食用菌產業的壯大呼吁食用菌標準化。食用菌標準化生產,是為了適應市場對食用菌食品的安全性的要求,保障食用菌產業化的穩定發展。
青山綠水產出好蘑菇
沿著拒馬河水一路向南,有著“北方小桂林”之稱的房山區十渡鄉的松林里,常年盛產野蘑菇。這里是房山區的野山菌保護區之一,牛肝菌、姬松菌、羊肚菌、珊瑚菌等珍稀蘑菇品種在這片山林里保存著寶貴的種質資源。
房山人在蒲洼、十渡等山區鄉鎮,充分利用豐富的林業資源和山區冷涼氣候,發展林下冷涼原生態食用菌種植。七八月份的盛夏時節正是食用菌的“休眠期”,林地食用菌生產基地里卻盛產出一批批的雞腿菇、金針菇,“純粹綠色無污染的‘反季節’食用菌,只有在這樣的林下環境才可能實現。”房山區種植中心主任楊文淑告訴記者。
雖然是生態種植,也不能放松標準,房山區種植中心食用菌辦公室科長郭栗告訴記者,食用菌生產的場地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首先應選擇在生態條件良好的位置,產地內空氣、水、土壤等條件必須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要求;距公路主干道和人口密集的居民點100米之外,距工業生產所排放的“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和生活垃圾50米之外;基地內及四周30米內無其它同期生產的農作物種植;種植基地內的基礎設施完善,溝、渠、路、電等生產配套設施齊全,具有良好的引排水設施。
“青山綠水才能產出綠色無污染的好蘑菇,由于食用菌本身對土壤內各種元素的吸附能力較強,我們對食用菌的產地環境有著嚴格的監測。除了每年的例行監測,我們還針對突發事件進行專項動態監測。去年‘721’特大暴雨后,我們專門對區內的土壤、水源進行了全面檢測、治理,確保農產品生長的產地環境是符合標準的。”郭栗說。
0 條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