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遼西大地,乍暖還寒,離真正意義上的春天尚早,然而在凌源市三道河子鄉的一片片土地上,卻已經是人歡馬叫,一派忙忙碌碌建棚的勞動景象。在四道河子村、白杖子村、槽碾溝村、毛家店村、大甸子村,人們有的在覆膜,有的在加工菌棒,有的在注菌,有的在扣棚。在四道河子村新規劃的百畝地塊上,一幢幢冷棚拔地而起。“這兩年我們村搞食用菌真正掙到了錢,所以大伙也都愛干了。”毛家店村食用菌種植大戶張洪安高興地對記者說。
今年,三道河子鄉把食用菌冷棚建設作為主導產業來抓,鄉里出臺優惠政策,進行資金、技術支持,使食用菌生產規模迅速壯大,特別是去冬今春以來,鄉里進一步加大推進力度,目前全鄉已落實食用菌冷棚面積500畝、400棟。其中,百畝地塊一處,30畝以上地塊6處,現在村民的熱情非常高。
2014年,三道河子鄉黨委政府緊緊圍繞打造“遼寧省特色食用菌之鄉”的目標,使“食用菌”成為該鄉的一張靚麗名片。為此,該鄉把抓任務落實作為當前農業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早在今年1月,鄉黨委政府就已召開會議,確定任務地塊,進行調地準備。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節假期過后,他們迅速進入工作狀態,鄉黨政領導深入一線指導、機關干部包村包片,村兩委班子積極響應,食用菌大戶帶頭,上下齊動,在全鄉形成了一個建棚的高潮。三道河子村黨支部書記李國生為了引進大戶,從去年臘月開始就已經行動了,多次跑平泉約談;村副主任于樹文主動把自家的好地拿出來讓有意愿的村民扣棚;毛家店村黨支部書記張洪安帶頭建棚,在他的帶動下,已落實冷棚32棟,目前正在建設中。
農民建棚,最擔心的是技術服務是否跟上。為此。三道河子鄉建立了食用菌技術服務體系,拓展了栽培品種,引進香菇、滑子菇等食用菌品種;推廣反季技術、雙模技術、地栽技術等無公害高效栽培技術;推廣標準化、規模化生產;鄉里組織成立了技術服務隊,農業站技術人員深入各棚區,從規劃到加工菌棒到建棚提供全程技術服務。
全力打造“百畝生態食用菌基地”,該基地位于青龍河漂流景區的一側,規劃建設成集生產、加工、包裝、保鮮、銷售、采摘于一體的示范基地,將以規模帶動全鄉食用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