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個標準建設的菇房,23戶舉家“移居”都市種菇的人家。在上海市奉賢區泰日鎮,日前,我們來到了一個由霞浦縣柏洋農民建起的蘑菇生產專業村。菇農林章法介紹說,在上海奉賢區集賢鎮、浦東新區合慶鎮和南匯區下沙鎮,還有三個柏洋菇農“聚居”的蘑菇生產專業村。他們移居上海已有8個年頭了,近年僅泰日鎮這個村,年種蘑菇約有60萬平方尺,年出菇540噸左右,為上海市場提供了鮮菇,菇農本身也增加了收入。
能人帶頭先行探路
柏洋村,一塊灑滿先烈熱血的土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村里家家戶戶都種菇,在閩浙交界形成一個小有名氣、頗為紅火的菇市,每年菇交易額高達2000噸。然而好景不長,九十年代末,因各種原因,柏洋菇生產逐漸滑入谷底。
菇市垮了,支柱產業倒了。就在村民不得不外出打工度日的時候,村中一些能人也在探索脫貧致富的路子。1997年,致富能手林書鈴帶上幾個伙伴來到上海泰日鎮,開始租地種菇。這一年,由于沒有摸清上海氣候等方面特點,他們種下的幾萬平方尺菇卻沒賺到錢。但是,這群柏洋人沒有氣餒,他們及時找出失敗原因,摸清了在上海產銷蘑菇的套路。第二年,繼續租地20畝,種菇15萬平方尺,年終純收入達到16萬多元。
消息傳到村里,許多村民躍躍欲試。春節過后,在這群先行者的帶領下,村里120多戶村民先后舉家來到上海,在三區四鎮承包土地將近500畝,集體踏上“移居”上海種菇致富之路。
菇農集體應對風險
柏洋菇農集體“移居”上海種菇的前兩年,出產的蘑菇,幾乎占有上海菇市一半的份額。由于菇價相對穩定,均價約在2.5元左右,戶均年收入約在2.5至3萬元之間。生活中,鄰里鄉親互幫互助,關系和諧。春節期間一起回鄉,小小山村到處洋溢著祥和的氣氛。外出菇農還集資10多萬元完成了柏洋200米村街的硬化。
不料2003年福寧高速公路通車后,福鼎市鮮菇8小時就可到達上海菇市,受此沖擊,蘑菇單價落到每公斤3元左右。
面對菇市的變化,柏洋菇農沒有慌亂,一起想出路。2003年開始,柏洋菇農增加種草菇這個新項目。種草菇,每平方尺可增加收入0.9元,每樓20擔的草菇下腳料,又可用于種蘑菇,降低蘑菇生產單位面積的成本。23戶菇農還想出變廢為寶的辦法,利用種菇廢料做肥料,在空地上種起蔬菜,節省生活的開支。柏洋菇農集體應對市場變數,讓他們又在上海菇市站穩了腳跟。2005年,泰日鎮23戶菇農租地80畝,種菇60萬平方尺,戶均純收入達到2.5萬元。
黨員發揮示范作用
泰日鎮蘑菇村3名黨員能人,發揮模范先鋒作用,經常深入菇樓,了解菇農生產生活的情況,交流對發展生產的想法,開展種前種后技術指導,確保菇農過好蘑菇生產的技術關。
寧德市優秀共產黨員林光生,原來也在泰日鎮明星村承包土地10多畝種蘑菇,前年,他率先進行生產轉向,籌資10多萬元辦起一個凈菇保鮮加工廠,雇員加工包裝凈菇,打入上海的超市。據他介紹,每公斤蘑菇經過加工后,可增收入1.4元。去年,他就從鄉親手里收購、加工蘑菇100噸,既解決菇農銷售蘑菇的問題,自己也獲得6萬多元的收入。他還帶頭試種秀珍菇10萬袋,去年獲得成功,純收入達10萬多元。今年春節前,菇農謝冰緋錛生產成本,目前,他也在上海種起秀珍菇,而且一種就是10萬袋。 □霞浦記者站歐招生
稿件來源:閩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