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余新鋒)古田縣鳳埔鄉注重以工帶農,鼓勵企業將食用菌產業鏈條向農家延伸,使農民足不出村能就業,打工掙錢不誤農活家務。去年該鄉食用菌總產量達4138噸,人均食用菌收入2500元。
鳳埔鄉富地、富水、富電、富勞力,發展食用菌生產得天獨厚。該鄉在發展過程中,增粗拉長產業鏈,使勞動力就地轉移,增收致富。去年,按照“引進一個公司,帶動一個產業,建立一個基地,覆蓋一批菇農”的模式,引進了經濟實力雄厚、專業技術隊伍強大的馬來西亞德立信生物技術工程有限公司參與建設,形成政府主導、公司動作的管理新模式,發揮其拓市場、帶基地、連農戶、搞加工的作用,基本形成了“一村一菌種,一村一特色”的菌業生產格局。全鄉現有3400多間銀耳專用房,僅舊鎮、朱墩兩村今年就新建銀耳專用房230多間,朱墩的劉墩自然村50多戶人家新建銀耳專用房83間。另有10家規模不小的4T鍋爐蒸汽脫水加工生產線,形成了上下半區全天候全季節食用菌生產格局,僅此項人均純收入就在2500元左右。
食用菌產業的發展,使得60至70歲的老人有活干,青壯勞力沒處雇。僅銀耳生產這一塊,全鄉年生產近2萬批次,一批次生產、采收、加工至少付出勞務工資1500元,扣除四川民工收入外,該鄉農民人均至少從中收入1000元。
近年來,通過食用菌新品種試驗示范推廣,該鄉已有白木耳、黑木耳、茶樹菇、雞腿菇、猴頭菇等12個食用菌品種,菇農們根據其生產特性和自身的條件統籌安排生產,充分利用食用菌專用房,做到全年菇香不斷,既提高了資產利用率又有效實現了增收。
稿件來源:閩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