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省食用菌產業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第九次黨代會和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產業興省、產業強省、產業富省”發展戰略,按照“規模化生產、市場化引導、集約化經營、標準化管理、集群化發展”的要求,扎實推進食用菌產業發展,努力使食用菌產業成為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山區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
一、主要特點和工作成效
(一)食用菌總量持續增長。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全省食用菌總產量達31萬噸,較上年增長42.9%,產值80.4億元,增長34%。其中:野生食用菌產量7萬噸,產值57.4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16.7%、29.3%。栽培菌產量24萬噸,產值23億元,分別增長52.9%、34%。全年實現銷售收入85億元,增長23%。
(二)外貿出口呈現下滑。據省商務廳從海關統計數據:2013年全省食用菌出口12212.7噸,較同期下降14.9 %,創匯12342萬美元,下降5.7%。其中松茸出口781噸,創匯4058萬美元,分別下降18.9%、16.4%,牛肝菌出口7708噸,創匯5921萬美元,分別下降15.6%、11.2%。而以栽培菌為主的干香菇則勢頭較好,出口量808.7噸、創匯1314萬美元,量和值分別增長1.95倍、2.76倍。一直以來,我省商務、進出口檢驗檢疫、質檢、海關等部門聯手企業應對出口,但由于歐盟經濟持續不振、人民幣外升內貶、國家出口退稅政策取消、企業成本上升等多種因素影響,導致我省以大宗野生食用菌為主的外貿出口繼去年增速放緩之后出現下跌。
(三)政策引導,產業規模日益壯大。在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2013年為“產業建設年”,將食用菌等10大單品作為高原特色農產品培育,加快單體企業實現億元發展思路以來,各級各部門加強協調配合,按照政策引導、科技支撐、企業主導、供銷主抓聯動發展方式,涌現了一批食用菌產值億元縣、億元企業。以基地為帶動、龍頭為示范、專業合作社跟進配合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產業發展逐步標準化、規模化、集群化,實現了品種多元、企業發展形式多元。如曲靖陸良縣山岔子建立5個基地共520多個大棚,以支部+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運作模式,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等系列化服務, 500多村民純收入的40%均來源于食用菌種植收入,基本形成支柱產業。全縣以馬街、山岔河鎮為栽培重點,實現了總種植面積180多萬平方米,產量9萬噸,產值2.7億元發展規模。曲靖、保山、楚雄、大理等栽培菌已形成一定規模,區域化發展優勢明顯。昆明、玉溪、楚雄、大理、迪慶等所在部分縣(區)以野生菌資源加工出口食用菌產值已達億元以上,形成了云南野生菌加工、出口貿易中心。以云南凱森、易門叢山、楚雄宏桂、祥云縣龍云經貿、品味經貿、辰宇經貿及麗江中源綠色食品等為代表的野生食用菌企業產值已上億元。全省野生菌加工品種已由速凍、干片、鹽漬向即食品、罐頭、調味品等多元化方向轉變,栽培菌也由過去以平菇、香菇、金針菇等少量品種向黑木耳、茶樹菇、杏鮑菇、姬腿菇、姬松茸、白靈菇等及人工馴化后的靈芝、金耳、羊肚菌、試種塊菌等多品種轉變。云南立體氣候優勢和生物多樣化特征奠定了食用菌產業特色化、規模化發展的基礎。
(四)項目推動,龍頭企業示范帶動作用明顯。2009年以來,省政府已連續5年投入5000萬元(每年1000萬元)財政專項資金支持重點食用菌企業進行市場開拓、科技研發、基礎設施建設等,主產地州(市)政府、各級有關部門也整合部分專項資金支持產業提質發展。截止2013年共支持了200余戶企業并撬動社會資本5億多元投入食用菌產業。經過近幾年的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經濟實力的食用菌企業(專業合作社)示范作用明顯,成為發展縣域經濟的骨干、農民致富的領路人。據2013年7月省供銷社食用菌產業辦對15個州市40戶企業(專業合作社)隨機抽樣,其中有25戶企業固定資產在500萬元以上,占總戶數的62.5%,有27戶企業生產加工值達到1000萬元以上,占總戶數的67.5%。全省生產(加工)產值上千萬元企業約60戶以上。有著12年創立歷史的麗江得一食品有限公司通過“公司+基地+農戶+訂單+標準+合同”模式實現了滾動發展,迄今擁有以云南特色食用菌、果蔬等為主的三條農產品現代化生產線,注冊了“雪山農場”云南省著名商標,年實現生產總值14000萬元,出口500萬美元,資產規模8000多萬元。楚雄錦翔公司在政府鼎力支持下,建立食用菌種植基地1014畝,已種植香菇689畝,產值3000多萬元,還帶動當地搬遷移民259戶實現種植收入500多萬元。通過找準食用菌種植這條路子,政府也解決了移民搬得出、穩得住的問題,實現了多贏。
(五)結構調整,市場開拓邁出實質性步伐。云南野生食用菌名揚國內外,出口創匯占據國內第一,但由于近幾年各種主客觀因素使野生菌出口企業效益呈現下滑,加強結構調整,特別是開拓國內市場,已成為上下共識并付諸于行動。以省政府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為指引,我省各大主流媒體展開了宣傳云南農特產品攻勢,其中也從多個層面推介宣傳云南特色食用菌,主產地政府聯合商務、供銷等部門開展了各具特色的如易門野生菌交易會、南華美食文化節、組團開展省內外農特產品展銷展洽活動積極為企業牽線搭橋等。食用菌出口企業轉觀念、調結構、變單一出口為同時進軍兩個市場。如以出口為主的楚雄宏桂公司開發出各種小包裝即食品、野生菌粉(投放韓、日、中調料市場)、野生菌茶等20多個品種滿足市場不同需求。楚雄宏怡申請專利8項,研制開發野生菌調料、松茸酒、塊菌酒等投放市場,銷路良好。易門叢山公司嘗試網絡營銷,與多家電商合作,源源銷出自產凍干蔬菜、水果、食用菌等云南特色產品上億元。部分實力較強企業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發展物流網點多渠道拓展市場。昆明市發揮中央輻射功能,南北兩方向又新增2個野生菌交易市場,加上原有云南木水花野生菌市場,2013年三個專業市場交易額實現60多億元。
(六)科技支撐,產業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為實現食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推進集約化經營,我省有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積極與企業開展新品種技術研發、選育推廣、野生菌馴化擴繁及基礎性技術研究、技術標準制修訂等。如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成立了集科研、企業、市場為一體的“云菌集團”,并創建“云南省食用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旨在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引導提升產業發展水平。該所已獲省部級鑒定的科技成果12項、制修訂國家標準11項、研發新產品25個。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開展院企合作在玉溪易門建立1000畝珍稀塊菌人工促繁基地,栽培技術國內首創并獲得成功。普洱林鑫食用菌有限公司由省科技廳提供技術支持創建“云南省農業科技示范園—人工菌種植基地”,擬在200畝林地建設能滿足1000萬袋食用菌種植需要的現代化菌種生產廠。曲靖馬龍、玉溪江川縣供銷社分別在148畝、3600畝野生菌生長林地試行科學保育,使得野生菌產量、質量雙提高,菌農獲得了較高收益。科技、供銷等開展科技下鄉,組織專家現場培訓、發放食用菌技術資料等。由于食用菌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我省食用菌生產正從粗放經營模式向集約化經營模式轉變。
(七)協調服務,管理能力進一步增強。省供銷社認真履行省政府賦予的食用菌產業發展管理職能職責,克服各種困難,抓實發展。一是明確任務,指導發展。省供銷社于2013年5月召開系統內全省食用菌產業發展工作會議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對產業發展工作要求,明確了領導責任、工作措施和工作目標,并建立績效考核評價機制。二是跟蹤問效,推進發展。重點以“五抓”:抓調研、抓學習、抓技術培訓、抓宣傳、抓協調推進發展。全年組織開展了對昆明、曲靖、楚雄、保山、麗江、版納、臨滄、迪慶、怒江、德宏等10個州市40余戶企業(專業合作社)、市場情況調查,基本掌握了全省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困難和問題,提出了全省產業發展措施;加強食用菌“十二五”規劃督查,通過督查,先后有怒江、大理、臨滄、德宏、紅河等州(市)及部分縣(區)出臺了規劃、明確了機構,部分州市政府還補助解決了供銷社產業工作經費,為支持產業發展提供物質保障。由省供銷社分管副主任帶隊,于5月20-29日組織了全省11個州、市社食用菌產業辦中層以上干部及部分企業負責人計22人到湖北遠安縣、河南西峽縣、河北平泉縣實地考察學習,找準了發展差距,學到了當地先進經驗和做法,增強了信心,拓寬了視野。11月12—14日聯合省內食用菌知名專家、技術研究員對來自基層一線的150余名食用菌種植企業負責人、技術骨干等進行種植技術培訓并取得積極效果。加強和完善2012年2月開通的“云南食用菌產業信息網”,全方位、多角度宣傳云南食用菌。截止2013年底累計發布各類信息3534條,點擊率達16.89萬次,獲得較好社會評價。與玉溪市政府、商務廳策劃并共同主辦2013中國野生食用菌交易會—易門交易會等,不斷提高云南野生食用菌知名度和影響力。積極向省政府、供銷總社匯報,加強了與有關部門溝通、協調,共同在資金、項目、技術等多方面支持了產業發展。三是項目扶持,帶動發展。爭取省政府食用菌產業財政專項資金1000萬元并用好用活,重點扶持了42戶企業設施建設、食用菌精深加工、科技研發、市場開拓等,增添了企業發展后勁。
二、存在困難和問題
我省食用菌產業總體呈較快發展勢頭,但與省外相比,差距仍然較大,尤其是云南野生菌資源優勢利用率較低,精深加工水平低,產業鏈不廣。以食用菌文化、品牌帶動發展力度不夠。食用菌經濟總量少,龍頭企業數量不多,發展規模小,布局較為分散。在發展中,質量標準體系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建設、行業自身建設、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及財稅、金融等支持政策都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三、2014年工作要點
2014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起步年,也是食用菌“十二五”規劃實施的重要一年,全省食用菌產業發展工作將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以“改革年、創新年”為驅動,著力在調結構、轉方式,強科技、重培訓,拓市場、增效益等方面抓出成效,以提早實現“十二五”食用菌總產值上百億元的目標,為全省加快建設小康社會做出積極貢獻。主要抓好7項工作:
(一)加強政策引導和服務,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各州市社要加大落實《云南省“十二五”食用菌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力度,一是完善機構,積極爭取專項工作經費。二是緊緊抓住省州(市)支持推進農業發展現代化、農業產業化經營重要政策,引導食用菌企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要支持企業開發新產品、研發新品種,不斷延伸產業鏈。推進企業品牌建設、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和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
(二)加強市場開拓,推進現代物流體系建設。高度重視國內外經濟形勢對食用菌生產消費帶來的影響,重視食用菌國內市場開拓,通過訂單、直營、委托加盟及鼓勵發展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加強現代物流體系建設。完善市場流通體系,嚴格菌種資質監管,規范菌種生產交易和食用菌流通秩序。通過不懈努力,加快形成大市場促大開放、大開放促大產業、大產業促大發展的食用菌流通格局。
(三)加強示范帶動,培育一批食用菌重點企業。以成功注冊的“云菌”商標為標志,打造“云菌”品牌,通過繼續堅持“產業推進從零散向規模化發展、向優勢特色區域集中、農產品加工業向工業園區集中”原則,優化種植、加工區域布局,建立產業發展示范園區,重點培育園區企業(專業合作社)。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大理、保山、普洱、迪慶等發展基礎較好的州市應加快園區發展力度,爭取各方支持積極培育一批重點示范企業,突出精深產品加工、特色品牌創建,形成云南省特色食用菌發展重要生產基地、重要加工區域、重要集散地。其它州市應積極創造條件,選準一批技術及設施先進、發展前景較好企業為載體,聚集發展效應,形成帶動,加快發展。全省重點扶持10戶帶動能力較強、產值上千萬元的企業(專業合作社),力爭實施20個以上食用菌投資項目,逐步做強做大“云菌”產業。
(四)加強協調,創造產業發展寬松環境。省社將繼續加大與省委、省政府、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工作匯報力度,加強與省有關部門溝通協調,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技術等支持。根據我省產業發展現狀,有針對性研究提出進一步加快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充分整合行政資源和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推進發展。
(五)加強對外開放,推進聯合合作。高度重視食用菌招商引資和對外交流合作,支持企業走出去,寬領域、高標準引進技術、資金、人才等,通過資本、技術等要素聯合,加快我省食用菌產業結構調整,做強做大食用菌產業。加強省內外學習培訓,繼續組織一批食用菌產業辦負責人、骨干企業法人、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等到先進地區考察學習,拓寬視野,更好實現發展。州(市)社應創造條件,適時組織當地食用菌企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等以有效方式進行培訓學習。
(六)加強宣傳,樹立云南食用菌產業發展新形象。加強與有關部門、新聞媒體聯合合作,多形式、多角度、更大范圍宣傳云南食用菌特色優勢和品牌,繼續辦好“云南食用菌產業信息網”,提高辦網質量,宣傳服務好云南食用菌產業。
(七)加強基礎建設,完善產業發展指標體系。加強調研,摸清家底,根據產業發展客觀要求及簡便易施行的原則,制定完善一套科學的產業發展指標體系。州(市)社應高度重視基礎性建設工作。通過采取有效措施,自下而上建立基礎性指標考核工作體系,努力使各項指標反映客觀、真實,為全省產業發展提供有價值的數據資料,為產業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