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百上千噸的秸稈、玉米芯、稻草、鋸末等農作物的“廢棄物”,經工人們裝袋、封口、點種,在工廠化溫室里生長,這些農作物的廢棄料被有效利用,一朵朵白云般的杏鮑菇就在流水線上生產出來了。
工作人員介紹,進去的是廢棄物,出來時是美味的杏鮑菇,簡直像變魔術。
秦園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吳偉生說,公司每天生產1.5萬袋杏鮑菇菌棒,出產4.5噸鮮菇,秸稈、鋸末等農產品廢棄物在長過杏鮑菇后,又賣給當地農戶,他們拿去二次利用種植雙鮑菇,種過雙鮑菇后三次利用做有機肥,不僅實現了廢物零排放,公司也實現了效益最大化,全部投產后,可實現年銷售收入27428萬元,帶動1200人就業。
漢陰縣經貿局局長李祚文告訴記者,該縣在月河川道科學規劃,以縣城為中心,為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提供承載服務,通過“工業園區、農業園區、物流園區及鳳凰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合理布局,著力促進三次產業間的良性循環互動。
“按照‘土地集約、要素集中、產業集群、循環發展’的思路,漢陰縣月河工業園區總規劃面積1180公頃,目前入駐工業企業79戶。”漢陰縣副縣長王琳在園區一邊檢查工作一邊向記者介紹。
“截至去年底,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45.47億元,園區從業人員達4968人,園區工業產值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67%,被省政府評為陜南循環經濟發展示范園區。該縣被陜南循環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授予‘循環發展貢獻獎’殊榮,成為安康市唯一獲獎的縣。”王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