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筆者在平湖新倉鎮聯盟村九組看到,61歲的周仁龍老人正組織10多位工作人員在他的蘑菇種植基地內一邊堆制蘑菇營養料、一邊給堆制好的部份營養料進行消毒及后發酵處理,忙得不亦樂乎。而在該村水泥路兩旁,到處都是一排排整齊的蘑菇大棚和菇農們勞作的繁忙景象。碰到筆者,老周的話匣子便打開了:“這是我第11年種蘑菇,去年遇上寒流,蘑菇收益普遍不好,可我還是凈賺了4萬多元,收入只比往年稍有下降。我始終覺得種蘑菇收入穩定,效益好,是我們這里農民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
老周從50歲開始種植蘑菇,從當初的3000尺蘑菇大棚,發展到現在的30000尺,種植面積已翻了10倍,如今已是村里遠近聞名的種蘑能手,他的腰包也因種菇而鼓了起來,生活也因為種菇變得富裕和多姿多彩。老周高興地向記者繼續介紹到:“現在呀,我們村里成立了食用菌專業合作社,不僅幫助我們農民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各種技術難題和實際困難,還組織我們統一包裝,統一跑市場,統一批發、銷售,防止蘑菇出產高峰期時,一些小販惡意降價,使我們種菇效益有了保障。”
聯盟村是新倉鎮最早成立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蘑菇種植專業村之一。去年,該村還被評為了省蘑菇出口基地,在出口基地內,種植大戶楊健云的10萬平方尺的蘑菇鋼筋大棚,今年就能產出效益。該村同時也是新倉鎮蘑菇種植面積最多的一個村,今年該村蘑菇種植面積達到了75萬平方尺。光蘑菇種植一項,每年就能為村民增加300多萬元的收入。如今該村正通過加強對蘑菇出口基地及全村種植大戶的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管理和培訓,提高蘑菇質量,同時通過充分發揮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作用和蘑菇品牌的營建,提高新倉蘑菇在國際、國內市場的知名度,為菇農創造更為良好的生產和銷售環境。正如該村村支書謝志其所言:“讓蘑菇種植業成為更多村民的致富好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