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聯通杯“時代新農民”葉新春
姓名:葉新春
住址:常山縣天馬鎮徐村
出生年份:1963年
從事行業:食用菌產、加、銷
業績:2004年種植金針菇40萬袋、秀珍菇20余萬袋,純利約40萬元
從全村最窮戶到年純收入數十萬元,葉新春靠食用菌發了家。目前,他已是常山縣食用菌種植規模數一數二的“菇王”。今年,他種植的45萬袋反季節秀珍菇,已收入60多萬元。除種菇外,葉新春還同時經營著食用菌的加工、販銷等業務。
一 80年代初,在整個村坊上,葉新春家生活最苦。當時,常山縣開始發展猴頭菇種植。為改變家庭經濟狀況,在1984年那年,20歲剛出頭的葉新春千方百計借來了幾千元錢,和人合伙種起了猴頭菇。這年,他和合伙人一共種了7000瓶猴頭菇。可是,因技術沒掌握,第一年種菇失敗,他不但沒賺錢,還把借來的二三千元錢給虧了。
第一年種菇失敗,葉新春不死心。第二年,他又從信用社貸了幾千元,獨自一人種了1萬瓶。吸取第一年的經驗教訓,第二年技術管理到位,葉新春終獲成功,1萬瓶猴頭菇賺了2000來元。此后,他年年保持1萬瓶左右的種菇規模,年年都有幾千元的收入。
連續幾年種菇成功,葉新春有了野心。1988年,他開始大面積發展大田栽培平菇,一搞就搞了4畝多。大田栽培平菇對葉新春來說是第一次,和第一年種猴頭菇一樣,因技術原因種植失敗,平菇硬是不出菇。這次失敗可虧大了,葉新春不但把種猴頭菇賺來的一點錢虧了,還欠下了2萬多元的債。
二 一下子虧了這么多錢,怎么辦?
一切只有從頭開始。他向朋友借了500元錢,在路邊開了一爿小店,既賣煙酒及小百貨,也兼做小吃。當時常山縣食用菌種植規模逐漸擴大,種菇要棉籽殼等原料,他又做起棉籽殼生意,先進貨后付款,從九江那邊拉來賣到常山。雖然辛苦,且每斤棉籽殼只賺1分錢,但風險小、沒有資金壓力。由于肯動腦筋、肯吃苦,葉新春憑500元錢開始第二次創業,棉籽殼生意越做越大,一年下來竟能賺幾萬塊錢。
在種菇前販銷棉籽殼,鮮菇上市后,葉新春又販銷鮮菇,把常山種出的鮮菇打入了黃巖、上海、玉環等地市場。最多的時候,他一天要販銷1萬多斤鮮菇,能賺2000來元。
依托食用菌產業,販銷種菇原料和鮮菇,葉新春收入可觀。到1992年,這位“貧困戶”開始有了十五六萬元存款。
販銷棉籽殼和鮮菇賺了一些錢,葉新春心又大起來。在外面跑了幾年市場,看到當時食用菌罐頭市場還不錯,葉新春又動起腦筋,要辦罐頭廠。1993年5月,葉新春投資十來萬元,創辦了當地最早的私人罐頭廠,開始搞食用菌加工。在1993年到2000年這七八年間,葉新春的食用菌加工搞得有聲有色,賺到錢就投入擴大再生產,加工規模一年年擴張,正常年份年食用菌加工量有500噸左右,年產值達五六百萬元。除了加工這一塊,葉新春還繼續販銷棉籽殼,販銷鮮菇。他向菇農收購鮮菇,鮮銷價格高時就直接販銷到外地市場,鮮銷價格跌時則加工成罐頭等成品出售。
三 近年來,百姓鮮菇消費增加,銷價高、效益好,鮮菇消費市場蓬勃發展。在食用菌加工、流通環節賺了錢的葉新春,又回頭搞起了食用菌種植。但和剛開始種菇時大不一樣,有了資金實力,葉新春不再是“小搞搞”,而是準備大干一場。2001年,他投資200多萬元,建起了占地30畝的食用菌園區,其中菇房面積達1.2萬平方米。當年,種下金針菇、猴頭菇約100來萬袋。
金針菇、猴頭菇都是低溫季節出菇的食用菌品種。只種這些低溫出菇品種,菇房在夏秋季節閑置,利用率低。經過市場考察和客戶反饋的信息,葉新春發現秀珍 菇這個新的食用菌品種很有前途。反季節栽培秀珍菇,可實現高溫季節出菇上市,填補市場空白。同時,菇房也得到充分利用,實現周年栽培的目標,一年到頭都有鮮菇上市。在2003年,他開始引進種植秀珍菇。這一年,他種了10萬袋,獲凈利五六萬元。由于市場好,去年葉新春進一步把秀珍菇種種植規模擴大到20多萬袋。到收菇結束,平均每袋毛收入達2元左右,除去成本,凈收入20來萬元。連續兩年的成功,今年葉新春秀珍菇種植規模又實現翻番,達到了45萬袋。
“栽培秀珍菇需要降溫設備,投資大,一般農戶較難發展,現在國內大部分城市還沒有貨賣?!比~新春認為秀珍菇市場空間大,明年他的種植規模還將在今年的基礎上再增50%。由于葉新春食用菌種植規模大,銷售上不必經過販銷戶這個環節,效益相對更有保證。
從食用菌栽培原料供應,到食用菌種植和販銷、加工,葉新春緊緊抓住食用菌產業的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的商機,圍繞整個產業鏈做足了致富文章。近年,他還在自己的食用菌園區附近租下一家有近千平方米營業面積的飯店,以食用菌為 其中的一個特色招牌,飯店生意也很紅火。(衢州日報 記者姚沐水通訊員黃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