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當地豐富的毛竹和桑枝資源,霍山縣部分農民日前成功地在桑園實現套種“四珍”之首的竹蓀,發展循環農業經濟,不但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也為霍山繭絲綢產業持續發展提供了條件。
竹蓀,被人們稱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自古就列為“草八珍”之一,名列“四珍”(竹蓀、猴頭、香菇、銀耳)之首。歷史上被列為“宮廷貢品”,近代做為國宴名菜,同時也是食療佳品,具有滋補強壯、益氣補腦、潤肺止咳,寧神健體的功效。
霍山縣繭絲辦工作人員何新明向記者介紹:“種植一畝竹蓀需要5噸的桑枝和毛竹屑,如果單純從外地引進種植原料的話,原料和運輸成本太高。選擇在霍山試種竹蓀,首先是因為竹蓀收益高,其次就是霍山在發展毛竹產業時,能產生大量的毛竹屑,為發展竹蓀提供便利。還有,最重要一點是當地農民愿意嘗試桑園套種竹蓀這種循環經濟。”
7月13日清晨6時許,許多人都沉浸在夢鄉里。記者驅車來到霍山縣衡山鎮牛角沖村,村民何云義已經挽著籃子在桑田里干活了。他要趕在早晨9點之前將新長出的竹蓀全部采摘完,并烘成干品。何云義告訴記者前幾年在工地上做建筑活,近兩年開始養蠶、養豬、培育香菇,今年開始利用3畝桑田試種竹蓀。
“竹蓀生長十分神奇,在兩個小時之內,由圓圓的菌球,會逐漸長成圓柱形,然后再開傘。”何云義說:“最佳的采摘時間是早晨6時至9時,超過上午9時,竹蓀開傘后,會污染菌蓋。采摘下來的新鮮竹蓀長約5厘米,放在竹籃中,會慢慢伸長,增至15厘米左右。”
竹蓀是一種食用菌,一般3月上旬栽種,6月下旬開始采摘,一直可以持續到10月份。利用桑園套種竹蓀的栽培技術,人工費用和物資投入每畝只需投入4500元,預計平均每畝可產干品100公斤,最高可達140公斤,產值可達2萬元,畝桑綜合效益可達2.4萬元,比傳統栽培翻一番。
“桑園套種竹蓀的種法,節約了遮陽網等物資的投入,加之霍山當地毛竹資源豐富,減少了竹蓀種植的原料成本,在霍山種植竹蓀要比在外地種植每畝節約成本在1000元左右。”何新明向記者介紹道。同時,桑枝竹蓀以桑枝屑和毛竹屑等廢棄物為主要原料,產生的菌渣可改善土壤結構,增加農作物產量,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較好地解決了生態環境保護與產業發展之間的矛盾。
霍山縣繭絲辦主任李家寶介紹,今年,霍山縣在衡山鎮、大化坪鎮、諸佛庵鎮3個鄉鎮興建了桑枝竹蓀基地。經過省農科院專家們的考察,一致認為霍山縣桑枝竹蓀產量、質量等各項指標軍達到了目標要求,桑園桑枝竹蓀試種取得了成功。
下一步,霍山縣將充分利用當地大量的廢棄桑枝屑、毛竹屑等資源優勢,通過建基地、拓市場、創品牌、發展合作社、延伸產業鏈,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再推廣發展桑枝竹蓀3000畝,逐步建成桑枝開發利用、桑園立體種養,桑枝竹蓀產品從桑園田間到餐桌的一條龍發展體系。計劃到“十二五”末,栽培桑枝竹蓀3000畝,栽培戶年增收可達10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