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來到博興縣龐家鎮欒李村,看到整齊的房子、干凈的馬路以及器材齊全的健身廣場,8位老人正在馬路邊閑聊,看到“第一書記”高傳慶走過來,一個個都打著招呼問:“高書記,你那蘑菇咋樣了?”高傳慶笑著答道:“已經出菇啦。”老人們聽后都豎起了大拇指。欒李村黨支部書記李平民介紹說,高傳慶來后,幫他們拓寬致富路,利用村里廢棄的破舊雞棚發展雙孢菇種植,每個大棚年純收入可達3.6萬元。
選定雙孢菇種植
2012年11月17日,經過反復研究篩選,高傳慶組織村“兩委”班子、黨員和群眾代表25人,參觀考察了無棣縣國強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區的林下散養雞、市農業局食用菌開發中心的雙孢菇種植大棚、惠民春生食用菌科技發展公司的標準化大棚、博興經濟開發區董高村的陽畦韭菜基地共4個項目,經過和村“兩委”及群眾代表的反復討論,確定發展雙孢菇種植大棚。
“選擇致富項目最費心思,要適應村里的客觀情況,還要考慮項目成本以及銷路問題,不能好心辦了壞事。”高傳慶說道,“我一駐村就發現村里閑置了15個養雞大鵬,一直琢磨把閑置大棚利用起來,帶動村民致富,增加村集體收入。”
為了讓老百姓確實看到雙孢菇種植的效益,高傳慶讓村支書、村委會主任以及一家養雞戶率先試點,今年3月將9個閑置養雞大棚利用起來,發展起了雙孢菇種植。
打算成立合作社
對于雙孢菇的種植,高傳慶也是第一次接觸,除了請市農業局的專家來村里提供技術指導,他還從網上查閱相關資料,邊學習邊種植。“每天早晨8點多,高書記就到這9個大棚轉,查看料溫,看有沒有蟲子。4月份的時候天氣熱,大棚里料溫30多度,溫度一直降不下來,市農業局的專家說料溫降不下來就長不出蘑菇,這可急壞了高書記。他想到用耙子把料翻一翻來散熱,我們兩個從上午10點一直翻到凌晨1點,背心都濕透了,第二天一量,料溫降下來了,才放下心來。” 李平民回憶道。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5月下旬,9個大棚的雙孢菇都出了菇。“一個平方米能出10公斤左右的雙孢菇,一個大棚400平方米就是4000公斤,按照市農業局食用菌開發中心定的價格,一個大棚一年可收入5.6萬元,除去成本凈賺3.6萬多。”高傳慶說。
再有幾天,欒李村的9個雙孢菇大棚就大批量出菇了,這批雙孢菇銷出去后,高傳慶計劃開一個現場會,將雙孢菇的收益給村民說說,再維修閑置的6個大棚,和村民討論后建立一個標準稍高的大棚。“盤活現有資產后,將大棚往外承包,村集體也有收入了。”高傳慶謀劃著下半年成立雙孢菇合作社,以合作社的名義對接一些收購點,形成緊密的合作方式,讓老百姓獲得較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