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閩贛邊界建寧縣里心鎮上黎村,菇農邱燦富忙得不亦樂乎。
“今年種了5萬袋。現在,茶樹菇的價格不錯,一公斤干貨能賣23.5元。”漆黑的大棚里,邱燦富戴著頭燈,在忙著采菇。
45歲的邱燦富,是上黎村人,種植茶樹菇已有5個年頭,從最初沒有經驗技術的農戶變成當地的種菇能手,他的生活可謂苦盡甘來。“這全是老婆的功勞。”老邱笑著說。
邱燦富的妻子廖梅秀是江西省撫州地區廣昌縣人。2008年,他和妻子回江西老家走親戚,發現當地村民種植茶樹菇。于是,他和妻子商量,打算學茶樹菇種植。
“當時就是看到茶樹菇發展前景廣闊、市場行情好,只需兩畝地,兩個人勞作,而且效益比種地翻了幾倍。”老邱說。
2008年底,老邱開始種植茶樹菇。因沒技術,他和妻子決定留在岳父家,一邊試種,一邊學技術,“沒想到,第一年種菇,除去本錢,掙了1萬多元”。
2009年,他帶回種菇技術,在家附近的2畝田里,搭起大棚,還把江西廣昌縣的親戚請來指導。
“種菇,累!就像照顧孩子,得細心才行。”老邱說,從開始的原料準備、培植菌種,再到大棚濕度溫度的控制、采摘時間的把握以及烘烤、包裝等,一環扣一環,每個環節都不能大意。
“夏季,是茶樹菇采摘的高峰期。”他說,“那段時間,菇長得快,我每天要采幾次,一般4個小時采一次,有時晚上9點左右采,下一次就得在凌晨3點。”
不過,相比原來種地的日子,現在雖沒覺睡,但對他來說也是一種幸福。
“以前,種水稻種得好,一畝田也只能賺3000元;現在,同樣一畝地,把菇種好了,能賺近3萬元。”今年,老邱用2畝地種了5萬袋茶樹菇,一年純收入最少6萬元。再加上管理500多棵果樹,7畝雜交水稻制種,一年下來,純收入10萬元不是問題。
眼下,在上黎村,越來越多的農戶加入到茶樹菇種植的大軍,全村茶樹菇種植已達100萬袋。“我們這離江西近,每到采收季節,江西的商販就會上門來收購。”下一步,老邱除了擴大種植規模,還打算自己找銷路,請工商部門幫忙設計和申報商標,成立茶樹菇合作社,帶動周邊更多的農戶一起種植,并為種植戶免費提供技術支持,幫助他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