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長青社區,隨處可見這樣的蘑菇種植大棚。記者 周立 攝
重慶南川區水江鎮長青社區僅2000多人,可年產香菇2800噸,占了重慶市香菇市場70%的份額,被稱為蘑菇村。其實,長青社區種蘑菇已有20年歷史,是什么原因讓這里的蘑菇在近幾年突然就打開了市場呢?“關鍵在于我們不斷嘗試新品種,瞄準了市場。”長青社區書記陳福木說。
來到長青社區,處處可見種植蘑菇的大棚,處處是散發著清香的香菇菌袋。長青海拔高、氣溫低,適合蘑菇生長,從1992年開始就有很多人種蘑菇,但一直沒成氣候。4年前,當地開始引進一些外地新品種。通過不斷引進,不斷嘗試,現在已形成以“808”號香菇為主的年種植近500萬袋的規模。“這種蘑菇腳短、菇形好、肉厚、口感好。”陳福木說。
長青社區村民曾輝,就經歷過不斷嘗試、不斷改良的過程。曾輝2005年開始種香菇,起初只有5萬袋,一袋產量約1.3斤,一斤香菇均價4元。但他漸漸發現,這種老品種的香菇市場不好,又不穩定。社區推廣新品種后,他試種過“868”、“939”和武香一號等至少5種,最終看好現在的“808”號香菇,規模也擴大到年產15萬袋。他給記者算了筆賬——新品種一袋產量1.5斤,每斤均價5元,行情好時可達8元,一年純利潤可達20萬元。而如果種15萬袋老品種蘑菇,純利潤最多只有7萬元。
因為品質上去了,長青香菇逐漸打開了市場。目前全社區年產香菇2800噸,產值3000多萬元,占了重慶市香菇市場70%的份額,成了名副其實的蘑菇大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