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時節,在青島市黃島區大村鎮一個食用菌種植基地里,不少菇農正在自己租種的菇棚內忙碌著。附近的大堯村村民麻德元也一大早來到自己租種的香菇大棚里,為即將到來的香菇生產做準備。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成后,看到種蘑菇掙錢比種田多,我也從別人手里轉租了5畝多林地,在林下種香菇。每畝林地每年租金100多元,一年下來,除了樹能增值,這5畝多拱棚香菇還能掙10萬多元。”麻德元笑呵呵地說,租下林地后,他按香菇拱棚種植的標準,沒用多少資金就建起了簡易的菇棚,并加入了當地的食用菌種植合作社。
“從合作社買的菌棒這兩天就要進棚了,得趕緊清理好。”麻德元一邊忙著一邊介紹,現在種香菇簡單多了,自己不用買原料,不用做菌棒,不用跑市場,只要會管理出菇就行,“這就省了不少心。”他說,過去不敢種蘑菇,主要是怕學不會復雜的接種技術,接種和培養時很容易感染上雜菌。一旦有了雜菌,做成的菌棒就成了廢品,香菇長不出來,前期大量的投入就全打了水漂。
“就是出了菇,也擔心賣不出去。咱又不了解蘑菇的市場行情,自己跑到市場上賣菇也不現實。”他說,現在有了專業化的菌棒制做公司和負責銷售的合作社,他根本不用擔心技術和市場。“我只要買來菌棒,按技術標準進行管理就行了,香菇采下后也有專門負責銷售的人來收,比種地還要省心。”
麻德元說,自己家里只有3畝農田,種些小麥、花生等作物,除了口糧,帶不來多少收入,“現在行情不好,出去打工也掙不了幾個錢,再說合適的工作也不好找。”這兩年,他在租來的5畝林地里建了30個小拱棚種香菇,菌棒培育、種植技術、產品收購等都由合作社負責,他只需按要求做好日常管理,保證能正常出菇就能掙錢。
據青島眾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專家王廣來介紹,目前在黃島區當地,像麻德元一樣在合作社統一指導下從事林下食用菌種植的農戶有3000多戶,“食用菌生產分工越來越細化,這也是行業發展的一種趨勢。現在從原料、滅菌、制棒、發菌到出菇管理、銷售,幾乎每個環節都有專業的技術公司或合作社參與,專業化的技術大幅度提高了發菌成活率和發菌質量。”王廣來說,現在農民種菇很簡單,只需買來菌棒放進出菇棚里,再學學出菇管理技術就能掙錢,“從接種、制棒、發菌到銷售,這些投入最多、最難做的環節都由專業公司承包,農民只需要嚴格按生產標準管好中間出菇環節就行。這就減少了農民的投入成本和風險,大大降低了農民生產食用菌的門檻。”
“不過菌棒入棚和采摘的時節還是需要雇人工幫忙,不過那個時候咱也能過把雇人給咱打工的癮了。”麻德元樂呵呵地說,雖然要花人工費,但他自己掙得更多,“我們這里人工費高,但種香菇雇人也值。因為我種一個菌棒,一年能純賺兩塊錢左右。去年種了5萬個棒,去掉購棒成本、管理費用等支出,僅靠5畝林地的這些香菇,凈收入就有十多萬元。”麻德元算了一筆賬,“如果加上林木的增值,這一年的收益還會更多呢。”
據了解,經過近年大規模植樹造林,該區有林地總面積已達96萬畝,林木覆蓋率高達47.6%。依托豐富的林業資源和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林下食用菌種植業在當地成為富民興農的特色產業,種植規模已達2.26億棒,年產量6.9萬噸,產值10.2億元,帶動了3200余農戶增收5.2億元。
在大村鎮,一香菇種植基地負責人介紹,種植香菇的菌棒是由果樹枝碎屑加入麥麩裝袋制成的,之后還要經過高溫滅菌、晾棒、接種、發菌等環節,“菌棒制做過程很復雜,一般農民很難做好,而且一次性投資也大。”他告訴記者,菌棒的制作成本大約每個3元多,“正常管理下,每個菌棒每年可產香菇一斤二兩左右,每斤收購價6-7元,人工成本均攤到每個菌棒上大約七八毛錢,算下來農戶每種一個菌棒每年可獲純利2元左右。”他介紹,通常,采用小拱棚種植香菇,每畝林地可建5-6個小拱棚,種植約1萬個菌棒,純收入2萬多元。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成后,看到種蘑菇掙錢比種田多,我也從別人手里轉租了5畝多林地,在林下種香菇。每畝林地每年租金100多元,一年下來,除了樹能增值,這5畝多拱棚香菇還能掙10萬多元。”麻德元笑呵呵地說,租下林地后,他按香菇拱棚種植的標準,沒用多少資金就建起了簡易的菇棚,并加入了當地的食用菌種植合作社。
“從合作社買的菌棒這兩天就要進棚了,得趕緊清理好。”麻德元一邊忙著一邊介紹,現在種香菇簡單多了,自己不用買原料,不用做菌棒,不用跑市場,只要會管理出菇就行,“這就省了不少心。”他說,過去不敢種蘑菇,主要是怕學不會復雜的接種技術,接種和培養時很容易感染上雜菌。一旦有了雜菌,做成的菌棒就成了廢品,香菇長不出來,前期大量的投入就全打了水漂。
“就是出了菇,也擔心賣不出去。咱又不了解蘑菇的市場行情,自己跑到市場上賣菇也不現實。”他說,現在有了專業化的菌棒制做公司和負責銷售的合作社,他根本不用擔心技術和市場。“我只要買來菌棒,按技術標準進行管理就行了,香菇采下后也有專門負責銷售的人來收,比種地還要省心。”
麻德元說,自己家里只有3畝農田,種些小麥、花生等作物,除了口糧,帶不來多少收入,“現在行情不好,出去打工也掙不了幾個錢,再說合適的工作也不好找。”這兩年,他在租來的5畝林地里建了30個小拱棚種香菇,菌棒培育、種植技術、產品收購等都由合作社負責,他只需按要求做好日常管理,保證能正常出菇就能掙錢。
據青島眾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專家王廣來介紹,目前在黃島區當地,像麻德元一樣在合作社統一指導下從事林下食用菌種植的農戶有3000多戶,“食用菌生產分工越來越細化,這也是行業發展的一種趨勢。現在從原料、滅菌、制棒、發菌到出菇管理、銷售,幾乎每個環節都有專業的技術公司或合作社參與,專業化的技術大幅度提高了發菌成活率和發菌質量。”王廣來說,現在農民種菇很簡單,只需買來菌棒放進出菇棚里,再學學出菇管理技術就能掙錢,“從接種、制棒、發菌到銷售,這些投入最多、最難做的環節都由專業公司承包,農民只需要嚴格按生產標準管好中間出菇環節就行。這就減少了農民的投入成本和風險,大大降低了農民生產食用菌的門檻。”
“不過菌棒入棚和采摘的時節還是需要雇人工幫忙,不過那個時候咱也能過把雇人給咱打工的癮了。”麻德元樂呵呵地說,雖然要花人工費,但他自己掙得更多,“我們這里人工費高,但種香菇雇人也值。因為我種一個菌棒,一年能純賺兩塊錢左右。去年種了5萬個棒,去掉購棒成本、管理費用等支出,僅靠5畝林地的這些香菇,凈收入就有十多萬元。”麻德元算了一筆賬,“如果加上林木的增值,這一年的收益還會更多呢。”
據了解,經過近年大規模植樹造林,該區有林地總面積已達96萬畝,林木覆蓋率高達47.6%。依托豐富的林業資源和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林下食用菌種植業在當地成為富民興農的特色產業,種植規模已達2.26億棒,年產量6.9萬噸,產值10.2億元,帶動了3200余農戶增收5.2億元。
在大村鎮,一香菇種植基地負責人介紹,種植香菇的菌棒是由果樹枝碎屑加入麥麩裝袋制成的,之后還要經過高溫滅菌、晾棒、接種、發菌等環節,“菌棒制做過程很復雜,一般農民很難做好,而且一次性投資也大。”他告訴記者,菌棒的制作成本大約每個3元多,“正常管理下,每個菌棒每年可產香菇一斤二兩左右,每斤收購價6-7元,人工成本均攤到每個菌棒上大約七八毛錢,算下來農戶每種一個菌棒每年可獲純利2元左右。”他介紹,通常,采用小拱棚種植香菇,每畝林地可建5-6個小拱棚,種植約1萬個菌棒,純收入2萬多元。